———陈佳米
“她全部秀发以啫喱膏蜡向后方,直直的,万分贴服。额前洒下伶仃几根刘海,像直刺到眼睛去。真时髦。还穿一件浅粉红色宽身旗袍,小鸡翼袖,领口袖口襟上绲了紫跟桃红双绲条。”
“十二少——”她心底微荡,未语先笑,“他是南北行三间中药海味铺的少东。眉目英挺,细致温文……”
前文所引用的正是摘自李碧华的著名小说《胭脂扣》的片段,一段是作者通过“我”的直观如花容貌描述出来的,而另一段则是“我”从一只鬼如花的口中听闻的关于“十二少”的风姿。
女子风情万种,男子潇洒风流,在命中注定的时间里恰巧对上了对方的眼波,于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故事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如花作为怡红院的红牌阿姑,必定有无数男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十二少便是其中一个,为了获得如花的芳心,十二少不惜掷重金送厚礼。书中十二少送给如花的花牌上印着这样两句话:“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连看书的人都会心旌荡漾,莫说是如花本人了。于是两人坠入爱河,如胶似漆。但是自古以来,妓女与嫖客终究是不会有好结局的,他们也不例外。十二少不顾父母反对坚决离家出走,自力更生,谁知世事不遂人愿,十二少技艺不精,到最后竟沉迷鸦片与女色。终于他们谁也敌不过现实,于是如花“布局”,于十二少吞食鸦片殉情,以求“比翼双飞”。
故事到了这里,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死后的如花化作孤魂在黄泉路上苦苦等待,却始终等不到十二少的魂魄,于是如花决定上阳间寻觅十二少。
“上来七天的代价,便是来生减寿七年。她宁愿寿命短一点,也要找到他。”
来到阳间的如花发现,原来时间已经过去了50多年,曾经的秦楼楚馆如今已是沧海桑田。于是之后便发生了如花的魂魄到“我”工作的报馆登寻人启事,并且托“我”在这7天里帮助她寻找十二少的故事。
故事的结局令人匪夷所思,原来,当年十二少竟没有随如花死去!
我想无论是书迷抑或是影迷,都会同情如花凄惨的遭遇,却又对十二少的胆小儒弱感到愤懑与无奈。就像李碧华所说的:“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这便是爱情,把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如花对十二少爱得太深重反而让这份沉重的爱变成执念,既然知道十二少尚在人世间,既然心有不甘,那为何不彻彻底底地了却心事,也不枉费来人间走这一遭了。于是,如花决定多留一天,这是第八天。
“生死有命,我这样一上来,来生便要减寿。现在还过了回去的期限,一切都超越了本分,因此,在转生之时,我……可能投不到好人家——也许,来生我只好过着差不多的生涯。”
在八天的寻寻觅觅中,最后终于在约定的暗号“三八七七”中寻得十二少的下落,却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刻的陈振邦,与彼时的陈十二少已不可同日而语。曾经的温文倜傥,早已消失殆尽,换来的竟是一副老皱的皮囊与穷苦潦倒的渗人模样。
“陈振邦,七十六岁,被控于元朗马田村一石屋内吸食鸦片烟,被告认罪,法官念其年迈贫困,判罚款五十元。”
小说中,如花永远地消失了,而曾经十二少送她的令她爱不释手的“胭脂扣”,竟也被她遗弃了。
在李碧华的笔下,她以“我”的角度写出了这样一段话:“也许她原是明白一切,不过欺哄自己一场,到了图穷匕现,才终于绝望。一个女人要到了如斯田地方才死心?就像一条鱼,对水死了心。”如花的爱,爱到最后变得多么决绝却又多么凄凉。
对于小说里如花的不告而别,网友给了许多的猜想,有的人说大概是十二少今非昔比,如花彻底醒悟,决定从此互不相干:也有人说,如花恨十二少苟活于世,没能赴约,因此不想再与他纠缠。
而有一句评语,却直击心头:“石塘咀也不复当年模样了。”
曾经爱怨纠缠到最后只落得如此惨淡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小说的结局给人留白,而电影却别出心裁,以一首《客旅秋恨》为开头,又以之作为结尾。
小说如花的不告而别在电影中却给了答案,我想这次导演想替如花做主,把未说出的告别补充完整。
在影评中,有一位看客说道:“电影与原著之争,几乎都是电影输。但是影片中有两个场景是原著里没有或者是不同的,可我却觉得是本片最精彩的两处,是以导演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处是影片开头男女主角相见,另一处是最后男女主角相见的场景,而这两处场景均配以梅艳芳的声音,初见是唱戏,而后是歌声,让人念念不忘。”
我以为,篡改原著的影片会让读者在观影时变得索然无味,但《胭脂扣》的电影版无疑是部绝唱,它的改编填补了小说结尾的空白,给了读者一个最好的回应。首尾呼应的情节无论是催人泪下还是锦上添花,它都完美得做到了。而梅艳芳和哥哥张国荣淋漓尽致的演技,更是把作品推向极致的境地,以至于曲终人散时,如花的婀娜与悲凉,十二少的潇洒与颓败,交错杂糅,影影倬倬,却始终令人挥之不去。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小生缪姓莲仙字,为忆多情妓女麦氏秋娟。见倨声色性情人赞羡,更兼才貌的确两相全。今日天隔一方难见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