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刷到这样一个视频。
视频中,有一个名为蹦蹦的11岁“懂事”男孩。
他从不跟妹妹争宠,总是把最好的都让给妹妹,哪怕平日爸爸妈妈只专注于给妹妹玩游戏、拍视频,忽略了他,他也从不抱怨。
妈妈对蹦蹦说带妹妹去上海玩,而他成绩下滑只能在家学习。
蹦蹦也会故作轻松:“没关系,是我自己不努力学习,这次你们就带妹妹去吧。”
但其实,他内心很渴望去。
有一次,当一家人准备吃饭时,妈妈让蹦蹦关一下煤气,结果他不小心碰到了煤气的报警装置,吓得不知所措。
爸爸立刻飞奔过来关了煤气,转身打了蹦蹦一巴掌,并质问:
“干啥呢你?之前不是教过你怎么关煤气的吗?怎么又忘了?一点小事你都干不好!”
这时妈妈过来阻止了爸爸对孩子的指责,结果蹦蹦一边擦眼泪一边安慰妈妈:“不疼,妈妈,都是我的错。”
然后蹦蹦又去跟爸爸道歉:“爸爸,对不起,我下次再也不犯了。”
在场的嘉宾们,都十分心疼这个看上去乖巧懂事的孩子。
其中一位嘉宾问他,如果妈妈不来安慰他会怎么办?
蹦蹦平静地说:“我就憋着呗!”“憋着憋着就过去了。”
视频的后面,蹦蹦袒露了心声:“我一想起这事就特别委屈,不想的话就没事。”
蹦蹦说,他特别希望爸爸可以像对妹妹一样,跟他玩耍、聊天;
希望跟爸爸妈妈拍视频,做一次视频中的主角;
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像喜欢妹妹一样,多喜欢他一些。
原来,他不是真的不在乎、不难过;
只是把这些情绪都藏在了内心深处,想要做一个懂事、暖心的小孩,换取父母的爱和关注。
01
习惯“讨好”模式的他们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懂事”的孩子:
在父母面前不敢表露情绪,即便受了委屈,也不哭不闹,永远是一副乖巧听话的样子;
他们努力学习,变得优秀,做父母希望他做的事。
有家长认为,这样的孩子天性使然,乖巧懂事。
其实不然,他们是以别人的需求为先,压抑了自己,不断地去满足、迎合别人;
他们是过度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对方能看重并认同自己,因此惧怕冲突,害怕自己让别人不高兴;
他们会变得特别“懂事”,或者特别“叛逆”来表现自己,想方设法地去讨好父母,希望重新获得父母对自己的爱……
而习惯了“讨好”行为模式的他们,会影响一生的人际关系;
在关系中倾向于委屈自己、不断付出、满足别人,到头来却不被珍惜,会大大降低人生的幸福感。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几乎所有观影人都会为松子的遭遇唏嘘不已。
她一直去讨好其他人,牺牲自己,即便会搭上命,也要去追逐别人给予自己的那点点爱,哪怕那只是一点点爱的微弱之光。
而她所有的悲剧的起点便来自原生家庭,特别是她以为从没有爱自己只爱妹妹的父亲。
很多人都会记得松子朝父亲做鬼脸的一幕。因为松子的妹妹从小就体弱多病,所以,父亲将更多的关注和关怀给予了妹妹。
这样让松子以为父亲并不爱自己。
有一次难得的机会,父亲带松子去了游乐场。
而那次她做了一次鬼脸,没想到父亲竟然朝自己笑了。
所以他就一直朝父亲做鬼脸,希望能博父亲一笑,但是后面却再也没见父亲笑。
其实他的父亲也是爱她的,只是小女儿的病让他根本开心不起来。
这样就让松子产生了误会。可是没有人告诉她,父亲为何会这样。
她一直去讨好父亲,学的专业和后来选择的工作,都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
一直以来,她都没有为自己考虑。
而后来的人生悲惨遭遇,都跟她讨好型的人格有关。
“孩子,你不需要讨好我。”
这应该成为每位父母内心的声音。
假如孩子需要不停地去索求父母的爱,想去确认父母是不是爱自己。
这说明,家里爱的流通渠道已经堵住了。
而孩子会想方设法地去想办法,甚至去讨好自己的父母,做父母希望自己做的事。
然而,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低,未被满足的真实需求导致他们内心空虚迷茫;
即便自己再优秀,也常常产生无意义感,没法活出生命的活力。
他们也会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害怕自己做得不好,让父母失望,常常自我攻击和惩罚。
02
父母的爱,应该不带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说:“每一个孩子都拿着自己的杯子,希望爸妈蓄满安全感和爱。”
讨好父母的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关注和认可,会收敛起自己的真实、天真无邪;
做事都是为了让父母开心,这会成为孩子一生的遗憾,也是做父母的失败。
所以,面对孩子的未来,我们应该期待孩子变成他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父母要告诉孩子,你可以发脾气,可以不乖,可以犯错,我都爱你。
孩子也会在开明的家庭环境中,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生气了、难过了、想要什么,都能坦然地对父母说;
也会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忠于自己的感受,安心做自己,把精力都放在自我建设上来。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守规矩懂事。
这其实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要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培养健康的人格。
但一定不要过分苛求,把握分寸。
要记得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这是宝贵而必要的。
有了这个自由的空间,爱才会在里面顺畅地流动,滋润孩子的心。
具体来说,要做好这些:
▪“爱其所是”,不要只顾着让孩子满足自己的期望和需求,接纳孩子最真实的模样,欣赏眼前这个孩子的特点和闪光点,少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
▪ 允许孩子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不要强硬地制止和打压他,给予倾听和理解;
▪当孩子犯错了、表现不好的时候,“对事不对人”,针对事情本身来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否定孩子整个人。
这样,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内心充满安全感,可以在父母面前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 父母也要克制自己的控制欲,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话、无条件服从自己。
随着孩子的成长,允许他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给他做选择做决定的机会。
▪ 父母也应当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和生活负责,尽力为孩子创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不要让孩子背负不属于他的责任。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丰盈的,人格发展是健康的;
如此也能突破各种限制与束缚,充分发挥成长潜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相信每一个父母,都竭尽自己所能爱孩子,培育孩子,盼望他早日成才,日后过上幸福生活。
但前提是,一定要允许他有自己的个性,接纳他的特别,甚至是那些不可爱的方方面面。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你面前常常随心所欲,胡闹发脾气,也不用太忧虑;
至少,孩子足够信任你、愿意把真实的一面向你敞开,好好拥抱眼前这个孩子吧。
相信在正确的指引下,孩子懂不懂事,都能出于对父母的爱,而不是因为怕父母失望。
也愿所有孩子都不用过早地长大,可以无忧无虑地做自己!
让他成为他自己
蔡康永说:“对小孩来讲,父母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变成父母要他变成的人。”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真正的爱孩子,是允许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时可以不吃,不愿意喝自己不喜欢喝的东西时可以不喝,该玩时尽情地玩,该学时认真地学。
而父母要做的,不过是观察孩子的状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凭借人生经验给予孩子一些宝贵建议。如此,孩子也能活得精彩、活得开心、活得快乐。
在色彩识人心理学中,我们可以拥有“允许”的能力,首先通过色彩识人技术“向内看”,看见真实的自己,看见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和内心冲突的根源;
然后运用色彩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将内心的焦虑、恐惧、愤怒等低频情绪转化为喜悦、宽容、爱等高频情绪,我们面对任何人和事物也不再评判和排斥,体验内心真实感受,允许一切的发生。
这样我们也能允许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再“告诉孩子怎么活”、“替孩子活”......而是让孩子自己活:有着自己的思想,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学习的东西,想要成为的人。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