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多的是为了荣誉钻营的人,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学科成绩不惜耽误其它学科时间的人,这些人在学校往往还很强势,啥都争,啥都抢,你还争得抢得理直气壮,好像就自己最优秀,别人都不如他,都没有工作一样,他们也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还自认为自己是老实人,信奉什么人善被人欺,即使在单位里被孤立,他们也不会放弃自己的信条,他还会觉得自己很委屈,觉得要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
别人的态度和劝解,对他们往往无效,可是自己的经历却最有说服力。因为工作太拼,突然生病,然后就看透生死,不再计较什么荣誉、利益、成绩,这时他自己就会发生重大转变,为人处事不再那么争强好胜,也不在那么和学生较真,变得平和从容恬淡。
人积极向上是好的,但是太过了就会伤人伤己;当然太消极躺平也不行,我还是要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
所以人不仅要进,也要退,要做到进退适得宜,适可而止。
朱光潜先生曾说:“要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做事时,对待过程,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建功立业,过一种积极的人生,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不抛弃不放弃,甚至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是对于结果,则应该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学习佛家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精神,对人对事都不应该太过执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曾经拥有又何必在乎天长地久,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不遗憾,不后悔,争取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道德经》里这样的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一等,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说:最好的统治者,人民群众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人民群众亲近和赞美他;再次,人民群众畏惧他;最次,人民群众轻侮他。所以作为领导者,不要太喜欢显示自己的存在感;作为芸芸众生,我们也不要太喜欢争强好胜。
《道德经》还曾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住要像水一样随遇而安,心胸要像水一样深不见底,交往要像水一样顺其自然,言谈话语要像水一样真诚重信,管理要像水一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一样发挥能力,行动要像水一样抓住时机,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不争中做到的,就是因为不争,所以才不会有过失,不会有怨怼。这也告诉我们,做人要心胸宽广,有时不争就是争。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要守好自己的岗,担好自己的责,这是入世该有的态度,但是对于其中的名与利,我们则应持有不争的态度,胸怀超脱世俗、淡泊名利之心,才能够身心愉悦,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