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参与共读之初,对这本书的期待有三点: 1.瑞达里欧的词语原则,跟模型、价值观以及中文词语原则有什么区别;2.如何借鉴文中的原则完善自己的原则;3.借鉴作者的实践方式来实践自己的原则。
现在读完后,都得到了答案或者启发。
首先,瑞达利欧的《原则》中什么是原则呢?根据我的理解,既不是模型、价值观、也跟中文词语的原则不太一样,但又跟三者紧密相关。书中的原则是模型的组成部分,是价值观的体现,不像中文词语原则那样一条条单独存在而互不关联。书中的原则很像指南,包括元原则、知原则和行原则。元原则用于指导宏观计划,例如书中提到的三步走纲要(现实-目标-如何做,以及谦逊+头脑开放)、五步走流程(目标-问题-诊断-计划-执行);知原则用于在知行模型(即先知后行)中的知环节发现真相,即事物的本质;行原则是行动指南,用于在知行模型的行环节指导行动。
我最早的误区是认为,书中的原则就是模型。后来发现,模型是往往用于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是关于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例如学习的模型,可以是基于认知科学的、关于学习是如何发生、学习过程对于大脑中不同功能区域所产生变化的知识体系。在知行模型中,模型可以是帮助理解知环节原理的,也可以是用于指导行环节操作的(这样看来果然很容易混淆二者)。但模型和书中的原则最大的不同是:模型是一套一套的,原则是一条一条的。成套的模型一旦形成,在生活中遇到某一模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元素,则可以进行知识迁移,大脑思考是否可以套用该模型,若可以套用,则可以用该模型中其他元素对生活中事件进行理解、指导行动,并且,后续可以通过反思来改进、优化模型。然而原则是从生活中遇到的事件中提炼出来的,就像是玩闯关游戏,闯关成功后解锁一颗宝石,这个宝石就是原则。得到的原则可以用于下一次遇到事件时进行使用,也需要在每次使用后通过反思来改进。针对较复杂的生活事件,可能会总结出好几条原则,这些原则绑定在一起,可以组合应对下一次的类似事件,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模型。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和所总结的原则条数、种类的增加,由原则所构成的模型也会增加。这些模型中,有些原则会重复出现、有些原则只在特定模型中出现,因此,重复出现的原则成为重点原则。书中至少有如下重点原则:进化、五步流程、极度透明、头脑开放、可信度加权。
在书中作者将原则分为两大类: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而每一大类又分为三个层次:1→1.1→a。根据作者的解释,又根据基线以上和基线以下将原则在1→1.1之间进行划分,这样的好处是,不会被次级项目的条目分流太多注意力,始终保持宏观思路,即使万一次级项目的条目重要程度很高,另行列出即可。
关于借鉴书中的原则完善自己的原则和借鉴作者的实践方式来实践自己的原则,其实就是从知行模型的角度来检验是否学到书中的知识。我按照“理解”和“做到”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理解又做到的,为已解决的;理解做不到的,为未解决的;不理解也做不到的,为好奇;不理解但做到的,none(因为大多数是进化导致的、由大脑中较低层次的部分控制的,所以这部分暂不考虑)。
已解决的包括:五步流程、进化、错误中反思、透明&开放、做笔记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性地用树状图或概念图等可视化表达)、可信度加权(尤其是正确区分他人所说的事实和观点)。
未解决的包括:写下自己的原则(我接下来会用五步流程将这个任务于今年完成)。
好奇的包括:为何作者认为关系和/或工作>金钱、关系如何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原则决定相吸或者相斥。
最后,读完本书,总的感受是:这是我今年除了《为什么学习不喜欢学习》以外,收获最大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