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与熟悉的生活疏离,成为一个过客,陌生的事物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伊始,“朝圣”让我想起了之前上映的电影《波仁冈齐》,那些画面浮现在眼前。带着好奇,在网上搜了介绍,毫不犹豫借出了这本书。
此书讲述的是主人公哈罗德·弗莱,六十多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默默退休,工作期间没有升迁,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由于儿子的事故,他与妻子有着很深的隔阂,他们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一天早晨,一封信打破了原有的平静。那是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了她患了癌症,这是一封告别信。在震惊与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经过加油站是,加油站女孩给他说了她的故事,并说:“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他若有所悟,没有深思熟虑,没有再三犹豫,没有手机,没有地图,没有做任何准备,他便下了一个决定:走路去看老友奎妮,因为他有一个信念――只要他坚持走下去,奎妮就会活下来。就这样,他出发了。
历时87天,627英里。一路上,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听了他人的故事,对自己的过去认认真真审视,进行了一番思考。有过动摇,有过想要放弃,但是最终他坚持下来了,沿途也收获了爱与责任。悲伤最好的状态不是凝固,而是融化! 虽然奎妮并没有因为哈罗德的坚持而康复活下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哈罗德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周围的事物,最终与莫琳都释然了过往。小说的最后写到:“两个身影就这样拉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
眼前浮现出那一番场景,看到了理解、包容与幸福。这不仅是一场关于“信念”的旅行,更是一场爱的回归,一场自我救赎。
回望哈罗德的“朝圣”之旅,不禁敬佩他的勇气。生活中,我想大多数人都曾有过许多独特的想法,但它还未成熟,便被压制。有着许多顾虑,想到许多可能的结果,于是便有些退缩,安慰自己等等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就慢慢消失。简书里有书友写到:少一点理智,多一点不为什么的坚持。其实有些东西,真的不需要有那么多的理由,那么多的顾虑。
或许无法体会到一个在历经人生百态后,让自己思绪沉淀下来,寻找真正的自己的那种感觉,但是跟随着作者的引导,了解到主人公哈罗德“朝圣”之旅的同时,也审视了自己,有些东西,会渐渐变得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