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填饱了饥饿的胃,但却满足不了流口水的嘴。正如那句口头禅“我不饿,就是嘴巴寂寞了”。
所以,为了嘴巴不空虚,口香糖就成了最好的替代品。彭于晏“酸甜苦辣”系列广告片将“关爱牙齿,饭后嚼两粒”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虽然口香糖可以通过黏走牙齿上的食物残渣和促进唾液分泌,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但长时间重复性的咀嚼行为,会导致胃部异常吞气,胃酸分泌过量和脸型出现变化……
所以,当我们鼓着腮帮子嚼嚼嚼的时候,心里不仅有了一丝隐隐的担忧。
彭于晏,饭后嚼两粒,真的好吗?
△
咀嚼比你想象的复杂
说起咀嚼,可能大多数人脑海里最先浮现出的是它颇为拗口的读音[jǔ jué],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纠正读音的语文课堂。
咀嚼需要每块咀嚼肌的协同配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们的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它们左右成对,分布在我们的颞下颌关节周围。
它们是一组十分重要的头肌,参与完成日常的咀嚼运动。
咀嚼运动作为下颌运动的一部分,一般把它归纳为切割、压碎和磨细三个基本阶段。
首先,通过下颌的前伸、咬合完成对食物的切割,使其变为适合我们吞咽的大小;
其次,用后牙压碎食物,可以理解为是在垂直方向上把口中的食物捣碎;
最后的磨细阶段,则需要下颌侧方运动的配合,也是对食物更深一步的研磨。
从食物的简单切割,到进一步的压碎和磨细,咀嚼运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
嚼嚼更健康
短期咀嚼对我们健康是有益处的。
对幼儿而言,多咀嚼有利于牙齿的发育。
虽然幼儿的牙釉质本质较薄,不适合咀嚼较硬的食物。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把孩子的食物处理的过于细软,这样做会让幼儿的牙齿得不到必要的训练。
所以,爸爸妈妈们可以把为小朋友们准备好的固体食物切成小块状,既可以让小朋友们锻炼了咀嚼能力,也能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
并且,多咀嚼可以增强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记忆力并且减缓大脑老化。
日本岐阜大学咀嚼学会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被试咀嚼食物2min的情况下,向其提出问题,实验参与者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比平常增加了30%,这个研究结果说明2min 的咀嚼行为对记忆力的提高是有效的。
这是因为,咀嚼行为会增加我们脑部海马体细胞的活跃性,缓海马体随着人们年纪增大而出现的衰退变化,从而保持人类学习与记忆能力的良好状态。
咀嚼与记忆力的关系,同样在2002年英国诺森布里亚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研究人员发现,咀嚼运动的增加可以加快心脏运动,使得脑部分泌出更多的荷尔蒙,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力。
此外,在一些场合中,咀嚼还能够有效缓解神经紧绷。
一些大型赛事中,我们会注意到不少运动员有赛前嚼口香糖的习惯。这种做法,能帮助运动员们缓解竞赛焦虑,舒缓心情。
适当的咀嚼又被比喻为“放松的技术”。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咀嚼口香糖能够减少与焦虑情绪相关的皮质醇的分泌,同时对与负性情绪相关的杏仁核区域的激活有抑制作用。
更令人佩服的是,嘴上嚼一嚼,还能影响我们胃肠的蠕动,达到促进排气的目的。
通常,在开腹手术或者剖宫产等手术后,医生为了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费了不少脑筋,比如优化麻醉方式、减少使用镇痛药物等等。
2007年泰州市人民医院在胃肠疾病患者术后咀嚼口香糖的效果研究中发现,手术后嚼口香糖可以增加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促进胃肠蠕动,将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提前。
这样一看,不论是短期的咀嚼行为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的。
△
多嚼无益
嚼口香糖的过程中,唾液的分泌量会增多,人们在吞咽的过程少许气体会随着唾液进入消化道。
如果边嚼边说话,咽下的气体会更多。气体在胃里积聚起来,最后大多还是得通过嗳气出来。
所以经常受困于嗳气的你,最好就别再嚼口香糖了。
长期咀嚼时,胃部会反射性地分泌大量胃酸。对于胃酸,我们都不陌生。它可是消化食物的法宝,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如果在空腹状态下,长时间的咀嚼口香糖,产生的大量胃酸就会让人们出现恶心、食欲不振及反酸水等症状。
时间久了,在胃酸的侵袭下,胃溃疡和胃炎等疾病也会找上门来。所以,有胃病的朋友,不宜多嚼口香糖。
除了上述影响,注重外在形象的朋友要注意啦,长时间咀嚼对我们的面型也有不良的影响。
不停地嚼口香糖,会让我们的咀嚼肌一直处在过度锻炼和紧张的状态,刺激下颌角和骨骼发育。
可能你毫无觉察,但它们却在你的眼皮底下变化着,可能在某一一天照镜子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竟成了“方形国字脸”!
所以,“饭后嚼两粒”等广告词也不过是口香糖的营销手段,并没有科学依据。
我们常说,做事情贵在坚持,咀嚼这件事,可能让你越“坚持”越错.
△
合理咀嚼
据日本岐阜大学咀嚼学会的一位专家介绍,在平常吃饭的时候,一口食物至少要在嘴里咀嚼20次。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口腔充分分泌唾液,促进食物的消化,当然,如果能保障咀嚼次数达到30次,则会有更好的效果。
但是,也要牢记,咀嚼有度。
就拿嚼口香糖来说,美国洛杉矶神经科医学中心主任福克斯发现, 咀嚼口香糖,将会产生美容的功效,但咀嚼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
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咀嚼的方法。
尽量避免偏侧咀嚼,要多交替使用两侧的牙齿咀嚼,细嚼慢咽。
偏侧咀嚼,会让两侧的面部组织发育不对称,出现“大小脸”的情况,影响个人面貌。
并且,一侧的牙齿缺少食物摩擦,会让牙垢和牙石肆无忌惮的堆积,还会引发牙龈炎和牙周炎,危害牙周健康。
咀嚼这件事,我们每天都在坚持。适度合理的咀嚼,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咀嚼生活真味。
参考资料
[1] Pereira Gomes Morais Edna,Riera Rachel,Porfírio Gustavo Jm,Macedo Cristiane R,Sarmento Vasconcelos Vivian,de Souza Pedrosa Alexsandra,Torloni Maria R. Chewing gum for enhancing early recovery of bowel function after caesarean section.[J].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16,10.
[2] Andrew P. Smith,Martin Woods. Effects of chewing gum on the stress and work of university students[J]. Appetite,2012,58(3).
[3] Nidhi Madan,Arun Rathnam. Chewing gums for optimal health[J]. Chronicles of Young Scientists,2011,2(1).
[4] K. L. Allen,R. G. Norman,R. V. Katz. The effect of chewing gum on learning as measured by test performance[J]. Nutrition Bulletin,2008,33(2).
[5] Zibell Steven,Madansky Elaine. Impact of gum chewing on stress levels: online self-perception research study.[J].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09,25(6).
[6] Gum chewing enhances early recovery from postoperative ileus after laparoscopic colectomy[J]. Annales de chirurgie,2002,127(9).
[7] Ahmed I. Fitzgerald E, Ahmed I. Should chewing gum be available in surgical wards?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iveness of chewing gum in paralytic ileus. World J Surg. 2009 Dec;33(12):2557-66[J].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2009.
[8] 余桂萍.多咀嚼对保护牙齿有好处[J].幼儿教育,1998(01):30
[9] 多咀嚼可增强记忆力预防大脑老化[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22(05):636.
[10] 刘金婷,陈曦,施惟希,沈锡远,周晓林.运动员咀嚼口香糖行为与竞赛焦虑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2,35(01):197-201.
[11] 杨晓晶. 咀嚼口香糖有助舒缓考试焦虑[N]. 中国食品报,2010-01-08(001).
[12] 许翱翔,刘潇楠,夏宇欣,彭明,周仁来.咀嚼口香糖对焦虑以及唾液皮质醇含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04):407-410+414.
[13] 王小兰,廖慧敏,高丽莲,马玉华,张丽桃.咀嚼口香糖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10):938-939.
[14] 孙志元,龚新秀.咀嚼口香糖对开腹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03):249-250.
[15] 袁远霞,赵红利,何佳,龚钿.剖宫产术后咀嚼口香糖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04):427-432.
[16] 李帝泽,陆君卓,向臻婷,胡巍,郑黎薇.木糖醇口香糖咀嚼时间对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4,24(12):718-720+744.
[17] 嚼口香糖别超过一刻钟[J].时代教育,2006(05):13.
[18] 尚京.嚼口香糖超时有害健康[J].网络科技时代,2004年03期
[19] 毛梦莹,周玉乔,陈谦明,廖玍.习惯性偏侧咀嚼与龋病相关性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05):848-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