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
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无为并不是不作为的意思,《道德经》 在开篇里就有讲,“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老子的言论是要有作为, 但要在成功后,在有作为后再把得到的放下。俗人只看到无为,就去无所事事, 碌碌无为,以为这是道。实则不然,道是先有为再无为,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无为。
从长久来看,道是无为的,就像风吹动树叶,却不停留。侯王若是能够守住道, 在得到天下后不去占为己有,给百姓提供生活的便利却不去干涉民生,让百姓自 在生活。这样做就是遵循了道的无为,百姓将被其感化,自己归顺。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但是万物的归化,会助长侯王的权欲。一旦有 了权欲心,就不再是无为。如何去掉权欲心呢?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就是道。这就要求侯王要时刻记住道的无为原则,心不离道,则权欲不生。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万物将自定:时刻以道统心,则权欲 心不起。权欲心不起,则内心清净,内心清净没有干涉天下的欲望,则万物自己安定发展,不会生乱。总结一下,道就是认真用心做事,而不去计较事成后的结果。成功了,就把已经成功的事忘掉,不享安乐权欲;失败了,也不要心有戚戚, 懊悔痛苦,为事而不为结果就是道。
德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什么是德?以道行事,得道之真 的人就是德。道是无物无象的,德是人,所以德就有了象,。真正高尚的德人,得道的人是不标榜“德”来行事,因为其不标榜,不推崇,而只是默默去做,这才是真正的德。俗人的德是整天口不离德,心不离德。心心念念不离德,这就是 动心,动心了就是有为,有为做事就是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有以为也,上义为之 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 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真正的德是无为之心做事或者说是一心做事而不为名利,这种人是不抱有有德之心的,本心即是德则无处不是德。上仁做事是有心为之, 抱有仁心做事,是刻意为之。上义之人也是有意为之,是刻意做事。等到要制定 礼节,去要求人做事时说明已经没有人知道仁德了。虽然制定了礼节,却无人按 照其实行,必须采取强制的措施去实施。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以天下大多数人不懂 道失了道,才会推尚有德之人的地位。如果失了德,才会推尚仁的地位,如果仁 心没了,才会有义出现。如果连义都没有了,才必须要制定强制的礼节。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礼的出现, 就说明很少人能遵守忠和信了,没有了忠和信,君臣之间就会失序,朋友之间就 会有猜忌,这都是乱的开始。那些自以为有先见之明,看到道德仁义丢失,想去 制定礼节恢复秩序的人,看到的只是道的外在表象,没有理解道的真正含义,他们正是愚蠢的表现。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何谓厚?厚即 是道,道含德、仁、义、礼,所以道为厚。何谓薄?道、德、仁、义、礼渐次失 去,是以越来越薄,礼为薄之最。何谓实?精华为实,不虚为实,实也就是不变的道。何谓华,外在为华,表像为华,人为制定的礼就是华。所以大丈夫应该居 其道,按道行事,而不是制其礼,按礼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