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1
学了会计才发现自己的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薄弱。会计的综合题和简答题的题干都赶上高考作文的字数了,要快速的阅读理解题干,梳理出条件,正确解题。这是一整条脉络,其中一个环节出错有偏差,就满盘皆输。这需要对知识点熟练的掌握,看到题干条件就要反射到其的账务处理,如果不熟练解题时间浪费,分数挣不到。
每每看看一页题干的大题,大脑就再说:不,不,不!硬着头皮也得做啊,做着做着不禁拍桌子:啥玩意,我的脑子呢!不做了!结果就是一章的题只剩大题没做,导致去年考试失利。而综合题正是检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缺了这项训练怎能考过呢?
于是得解决问题啊!那就把做大题放在一天的清晨首要任务。
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思维漏洞及盲点:无逻辑性、无连贯性。解题要根据题干条件一步步分析,一步步解,而我一下跳到这个条件,一下跳到那个条件,一个条件用到半途而废,都是半半拉拉的解析,最后无奈拼凑,毫无条理性。一道题解下来,整个乱七八糟,体验糟透了,更别说正确。那个心情就如刀割,那个心态,崩了。崩个一分钟,立马跳起来,咱得解决问题啊!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学霸学习方法”“如何利用错题”等,希望能从网上博主分享中找到我的解决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毕竟30多的老阿姨备考,时间精力都得发在刀刃上。认真学了康奈尔笔记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费曼学习法、番茄工作法等,结合一些学霸分享的具体操作方法,不停的改进、推翻、复盘、修正、完善,这是折磨锻造的过程,近两个月也算得出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笔记该怎样记、看教材与听课怎样有效结合、错题如何整理复盘······。
方法在好,不能有效的执行也是白费。就像治理层管理层设计了合理的内部控制,但是并没有得到有效一贯执行,依然免不了重大错报风险。方法论是“知”,执行是“行”,要做到知行合一,那真是“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咱得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吧!
大脑
有它的保护机制--总想着省事儿!而学习这个事就是反大脑的,就需要费力气对抗大脑,对抗人性之懒惰。自控力一直都是烂大街的说法了,但它真是本质啊,自控力是执行的动力,不行怎么办?那就上番茄钟吃番茄。做题时总想“想当然”、总想“省事儿”、总会“模棱两可”·······这是逻辑思维的漏洞,就需要刻意训练堵漏洞,强迫自己深度思考,提炼“逻辑思路”、模糊的知识点反复听,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搜关于这个知识点不同人的讲解,因为每个思路是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如果不管哪个思路哪个角度都能听明白,就是360度无死角了。最后再反复做,一周?半个月?回环往复,对抗遗忘,熟练度有了,解题速度也有了,就不会考场做不完题啦!
昨日网上看到一个考研上岸网友对自己备考期间做笔记的感想深受启发:“当我落笔的刹那,我感觉它就像是我生命里的一件艺术品,仿佛成了活物,有自己的思想和生命,纵然没有任何人欣赏,我也愿意一点一点地去打磨、去雕刻,直到我所能够达到的极致”。我觉得这是一个心态的定位,当你能如此这般的做笔记、整理复盘错题,就能够深度思考,也就不会想“省事儿”以至“敷衍了事”做了无用功。
“十次走马观花的回顾也抵不过一丝一苟的总结过程”,深度思考一次胜过百次泛泛而谈。克服“省事儿”、“快点儿”、“自我感动”,分数也就拿到手了!
一些“敲到”我并实践的方法点:
1、做大题的时候用电脑Word,因为考试是机考,要适应。如果只是靠前突击用电脑,对答题速度、熟练使用程度并没有什么提高。
2、错题回环往复
3、晚上睡前回忆一遍白天的学习内容,次日一早再复习一遍,听新课前再回顾一遍前面内容
4、早起朗读背诵、熟悉书中“不说人话的表述”
5、改错时:标出思维漏洞、条件反射的知识点
4、听课前预习并做题,带着错点、考点、重点再听课,吸收率高一些。
反思:未执行到位的步骤
1、预习时有时无,没有一贯执行
2、该背的内容还没有背会,总想留在考前
3、“晚上睡前回忆一遍白天的学习内容,次日一早再复习一遍,听新课前再回顾一遍前面内容”
时有时无,没有一贯执行。
后记:本来只是有点只言片语的思维碎片,怕忘掉就赶紧写下来,以为也就写个二三百字吧,没想到,竟写到了一千六百个字。在写的过程中复盘了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探索历程,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于我就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看这字数,我很开心!
为什么以前只知道玩混日子呢?现在才来备考、探索学习方法呢?
因为我有了女儿啊。
因为我想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我先成为更好的自己,然后授之以渔。
祝我们儿童节快乐!
最后:花了我5个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