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文人特能忍受的住寂寞,享受闲暇时光!
《浮生六记》中,沈复是一个典型的,爱好“闲暇”的一个人物,他生性喜欢倒腾花花草草,观看虫子打架,和朋友一起喝喝酒,猜猜谜,与芸结了婚之后也是如此,日子过得不亦乐乎。
另一典型代表就是丰子恺的父亲,自从考试落榜之后,他便一直呆在家里面,守着一个店铺过日子,他平时的事也不多,可能抽抽烟,写写字,喝喝茶,或与同村的人聊聊天,他就这样闲暇的过了一生,这让丰子恺特别诧异。
追其本源,这种“闲暇”很大的一个因素在于,古代文人普遍都是以考取功名为人生目标,除此之外,很少考虑其他的谋生手段,有些人可能资质好,一考就中,有些人可能考到几十岁都还在考,甚至一大把年纪了还考不上,可见,他们考取功名的生涯相当漫长的,而空闲的日子也相当多,相当的无味,于是他们成了那群无法不忍受,又最能忍受寂寞的人,同时,他们又不放弃寻找各种法子给生活增添乐趣,生活渐渐变得闲暇起来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是普遍的一些观念,古代女子就算看到自己的丈夫整天这么清闲,也不会说什么,反而很理解,久而久之,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闲暇”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有一定的好处的,首先,它让人们的生活节奏慢下来了,在修生养性方面,花费的时间更多,人们普遍更注重精神世界的修养,物质方面比较淡薄,不至于像现代人一样,容易感到空虚,或者寂寞,在文化方面,较有建树,而在性格塑造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国人普遍都被熏陶的较为温和,不太喜欢战争等。
然而,目前这种闲暇文化与现代人越走越远,经济快速的发展以及面临的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促使我们根本停不下来去享受太多的闲暇时光,反而,如果我们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反而会感到焦虑甚至不安!
当然并非生活一定要过得闲暇才最好,古代的人也是迫于某种环境,才选择了闲暇的过,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忙碌与闲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快乐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