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异乡人心中,都会揣着一个魂牵梦绕的故乡,而我的故乡在浙江东阳的江南水乡,在炊烟袅袅升起的村庄、在那一条条蜿蜒的江流附近。提到家乡,每每都会令人怀念,感动,向人介绍时,也会心生欢喜和自豪。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得从我们那的名茶说起...
“东白春芽”,亦称婺州东白、东白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的东白山以及磐安的大磐山一带。东白山位置优越,处于会稽山南端,海拔1195米。茶园位于山腰、距离山顶200~300米的坡地。这里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降雨量多达1600毫米,所以气候宜人,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生长。
茶园多为高山草甸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芽叶肥壮,内含物质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茶树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好茶得以产生,外形自然弯曲,芽叶硕壮,色泽嫩绿,银毫明显;汤色清澈,叶底嫩黄匀齐,香气清爽,滋味鲜醇。这里林木葱郁,山花烂漫,春、夏时,常有雷雨和夜雨,东白夜雨与巴山夜雨齐名。每当夜深人静,瓜田李下,蝉蛙鸣鸣,交织错落,一片祥和。所以,这里所产茶叶,茶芽肥硕粗大,氨基酸含量特别高。
据《山越史》记载:“东白山一带,三国时已产茶。吴国境内山越所居之地,有会稽、东阳……农业渐兴,本土所产竹木盐茶之利,不可胜数。”《东阳市志》中也有如下文字记录:“三国吴时已产茶叶。东白山茶晋末就为人赏识。”隋开皇九年(589)设置婺州,唐改名东阳郡,宋称婺州东阳郡(治今浙江金华),故历史上东白茶,有着“婺州东白”和“东阳东白”之称。
东白茶在唐代就闻名于世,至明代则列为贡品。东白茶有东白毛尖、东白春芽、东白顶芽三个不同品种。它们的共同点是:芽叶肥壮,毫毛显露,色泽嫩绿,滋味鲜醇,香气清新,叶底黄嫩匀齐,汤色清澈明净。其中,春芽绿叶镶金边,带有兰花香;顶芽叶形挺秀,茸毛明显,并伴有兰花香,而且回味持久。
新中国建立后,于1979年恢复生产。曾荣获浙江省名茶优质奖。
前面跟大家讲了,东白春芽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悠久历史,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采摘标准和制作工艺。
东白春芽一般在清明到谷雨之间采摘制作,先从中低山茶园先开采,再高山茶园稍后采。茶农采摘时按一芽一叶至二叶初展的标准采摘,芽叶长度不超过3厘米。
东白春芽加工工艺分摊放、杀青、炒揉、初烘、复烘等工序。采下的鲜叶经拣剔后摊放,时间视天气、湿度和鲜叶情况而定。这样做出来的干茶才会,翠绿鲜活,略带金黄色,香气清高鲜爽,外形细秀、匀整的优质。
虽然,东白春芽知名度不高,但它是地域性的,具有我们东阳人民的特色,并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孝敬老人还是拜访亲友,领着这款茶,绝对倍有面儿。不仅如此,它还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我们老话常说,外出带茶叶米,专治水土不服。将茶叶和陈米泡水兑服,调理肠胃,利便去热。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另在“谷菜部·陈廪米”一节,李时珍陈述了库存之久的陈廪米的功用:“陈廪米煮汁不浑,初时气味俱尽,故冲淡可以养胃。
在东阳“茶叶米”和博士菜都是表达慈母对儿子的绵远真爱,同样也是游子对家乡的不尽牵挂,更是是东阳人走出家门闯天下的正能量,是东阳乡土文化的深厚蕴藏。东阳不仅有影视之城的美称,也有建筑之乡之美誉,七零八零年代,早已背负起背井离乡,远赴外地,建筑造楼,离开亲人挚友,带着一包茶叶米,奔赴远方。还有著名的菜肴,博士菜,因一位学子在外求学,家境贫寒,带着一碗没有五花肉干瘪瘪的梅干菜,刻苦求学,终于苦尽甘来,功成名就,后取名为博士菜,这也象征了我们东阳人民精益求精,刻苦求学以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美好品质。
除此之外,东阳有我们著名横店影视城,各色小吃南马肉饼,千祥羊肉、上卢馄饨,木雕也是我们的特色,大家感兴趣可以前来参观品尝一二。
大家的故乡,是不是也盛产名茶呢?可以在屏幕下方,评论一下。自己家乡有什么特色茶?分别好在哪里呢?一下给大家举列各地名茶,看看有没有各自对应的故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