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天半的语文主题学习培训交流结束,紧张,兴奋,充实,也很疲惫。深深舒一口气,让自己暂抛开一切,先去野外撒个欢,赏赏花,踏踏青,放松一下紧崩的神经。然后,陷入沉思。我知道,这才只是个开始。
语文教学课改,这么多年被说滥了的词,在荆棘丛生的教学路上,在无数醉心教育的行者脚下,艰难地生长,并开出了无数绮丽的花。而在生养哺育我们的这片土地,这个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它尚在萌芽。这片土壤是贫瘠的,但若是把种子引过来,趁着春天种下,总会有破土而出的一天。
让我们先清理下思路吧,为着那种子能尽快发芽。
为什么是语文?因为它是母语教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根基。语文教学,负载了太多的希望,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当一个孩子学了十几年语文,不爱读书,不会写文章,不善交流,这算不算语文教学的失败?
为什么要改?一本教材一学期学来学去,到了期末书被翻得面目全非,考试仍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不能考好,更可怕的是由此厌恶了语文学习,更不爱读书。这些问题,历来被人们所诟病,也早引起业界专家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思考与研究,并由此进行了多项大胆的改革和实验。纵观各地涌现出的课改名校名师名案例,最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点,那就是:语文教学必须有大量的阅读介入和支撑。
改什么?改变理念,改变认识,改变思想,重新定位教师学生和语文教学。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教师,就会知道我们要教的是学生课堂之外学不到的东西。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就会把眼前的教育教学指向为学生10年20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基。从育人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就不会再把眼光局现于一本教材一堆题,只为练出好成绩的课堂教学。
怎么改?首先从提高自身素养来改,教学理论书籍要多读,课程标准要多看,多与高手结交,汲取能量充实自我。其次,从心态上来改,我们要勇于走出舒适区,敢于自我挑战,打破以往习惯了的教学方式,用积极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改变。每一项新生事物的诞生必将经历阵痛,每一个变革,都会经受阻碍和挫折。每一次蜕变和成长,都要忍受与往日自己相剥离的切肤之痛。我们要有心理准备。
接下来,再具体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怎么改变。改变教学内容,由原来的教一篇课文,改为教一组由共同主题相勾连的文章。这就告诉我们,寻找教材当中能促进学生语言或情感成长的点来确定主题。再根据主题筛选相关的文章,进行强化和迁移。其目的简单明了,好处却是多多:一、教给方法,训练思维,二、运用方法,指导大量阅读课内读。三、打开读写结合的秘密通道。当我们清楚地理解了这些,便可以借着专家老师教授的方法,运用主题学习的理论研究教材,尝试着在自己的课堂当中实战了。当我们挣脱了习惯思维的桎梏,领着一群孩子,寻找文字当中的美与文字背后的秘密,这应该是件很幸福的事。
既然脚已踏上这启程的路,我们就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远方。既然种子已经埋下,这颗极具生命力的种子便会膨胀,萌动,破土而出。一旦成长起来,便会以不可挡之势成为这片贫瘠土地的主流和担当。
莫道春来花不开,厚积薄发蕴芬芳。沉得下心,耐得住冷,守得住根,努力向外生长,我们,我们的语文教学自会芬芳。
作者:温雁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