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而外的教养读书会第二期感悟分享。
第2期读书会我们着重分享的是第456三章,嗯由于这一次读书会只有我跟童童两个人,然后呢,她没有看过这本书,因此呢,我们就着重的从第1章到第6章的内容,都进行了一遍梳理以及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这本书主要是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跟我们分析了我们的一个思维模式,以及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还有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子关系和我们的养育模式,然后呢,第1章讲的是如何塑造自我,也就是记忆方式,在这一章中作者着重讲了一个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我们通过这里可以了解到其实在我们没有记忆的时候,我们经历的一些事情,尤其是我们的很多感受,我们的一些非语言信息都是存储在我们的内隐记忆里的,其实对我们的一生都是有影响的。
因此,当我们面对孩子的一些情况,或者说情绪时,我们如果觉得束手无策,或者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突如其来的有一些情绪的话,也许就是有一些内隐记忆在影响我们,因此如果父母有一些未妥善解决的问题,就要停下来想一想,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情绪反应方式,不要对孩子造成无辜的伤害,通过分析和认识自己,父母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他们自由的感受和了解自己的情绪。
第2章讲的是如何教孩子感知现实,运用故事力来帮助孩子更好的了解他所经历的事情,来理解他的经历,明白自己当下的处境,因为通过说故事,我们其实是可以让我们的左右脑协调起来,因为我们的右脑处理模式是非线性的全面性的,主要是一个感性层面的认知,它是非线性全面的,比如说那传递和感受非语言信息,感受一个紧张和原始情绪,还有意识层面,而我们的左脑处理模式,它主要是线性的,逻辑化,语言化的,主要擅长的是演绎推理,寻找因果关系,语言分析,正确错误,比较思考,因此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就要运用到右脑对情绪的非语言的感知,同时要用到左脑的逻辑化语言话来把这个故事有逻辑性地讲述出来,因此能够通过说故事,回忆我们自己曾经的一个人生经历其实是有助于帮助我们左右脑协调平衡的去发展的。包括孩子,如果他遇到了一些事情,他自己无法处理,或者他有情绪了,我们也可以借助洋娃娃或者是图片来演绎这个故事来让他明白在他身上经历了什么,这样有利于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她明白她自己经历了什么。
而第3章呢,着重讲了情绪的重要性,情绪,不仅会影响我们内心感受,还会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培养关系,需要分享和渲染积极情绪,抚慰和减少负面情绪,与孩子相处时要拿出包容的态度迎合孩子的情绪。只有我们呢,跟孩子有一个深入的情感交流,这样子才能跟孩子有一个情感的共鸣,才更容易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觉得我们跟他们是同频的,我们能够理解他给予她安全感,一次有意义的情感交流可以给孩子带来益处,而父母应该分享孩子的喜悦和发现,同时分享孩子的悲伤失落与失望与难过生气这些情绪,情绪可以被看作一种处理过程,它可以把不同实体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机能。情绪呢,其实就是大脑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正如我们先前所讨论的协调性对于我们自身的幸福感,以及我们与孩子或他人的关系非常重要,我们如何体会和交流情绪,对我们感受生命的活力和意义至关重要。
第三章我们了解了情绪的重要性,那么第四章主要讲的就是如何沟通建立连接。他这里有提到,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要敞开心扉,倾尽全力去感受孩子的想法,用心倾听,留意孩子表达的信息,而不要只专注于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即使你不会立刻明白孩子的意思,也要知道他在向你表达想要满足某种需求的愿望。因此呢,第4章主要强调了一个适时沟通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说能够做到及时得给他人一种沟通的回应,在面对他人时,我们的自我意识就会很正常,换句话说,我们就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我们会感到被理解。因此呢,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及时的一个适时沟通,真正的协调需要双方心理上的融合,这个就需要我们尊重和理解自己以及孩子的心理感受,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接收处理以及回应的这样一个及时的适时沟通,并且还需要可以有一个探索理解融入的协调配合的沟通,而非适时沟通呢,就是强调询问评价与改变,急于去评价孩子的对错或者急于去改变孩子,这种非适时的沟通都不会带来一个融合融入的协调的状态。因此呢,沟通也是一门艺术,适时回应并不是一面镜子,不是简单地对他人发出的信息,进行准确复制后又反射给他人,这样的回应极其令人沮丧,而我们的沟通方式呢,可以参考非暴力沟通的一种模式,对孩子呢,更多的是先共情感受他的感受,然后呢再说出我们自己的想法,在这里呢,作者也强调,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性格,而要试着融入孩子,当你努力理解孩子的内心时,一定要保持思维的开阔。
而第五张和第六章,分别讲的是依恋模式,第五章讲的是如何获得安全感,讲的是孩子的依恋模式,那么笔者在这里通过孩子与父母的这种互动的方式,将依恋类型分成的一种安全型,以及三种不安全型,不安全型里面有回避型,矛盾型,以及紊乱型,那么安全型的亲子互动模式是容易获得情感,能够感受到并能够作出反应,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依恋模式中父母能够及时的给到孩子一个适时沟通,一个及时的回应,让孩子能时刻感觉到一种安全感,但是在回避型里面呢,情感不容易获得,难以感受到,不能作出反应,回避依恋模式中,父母往往能给孩子的一个回应方式是比较冷漠冷淡的,而且不是很及时的,这样当孩子面对一些情感连接与沟通的时候,他可能会回避,他不会及时得去处理,那么在矛盾型依恋当中呢,交流感受和反应都不具有一致性,那是因为父母可能有的时候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有时候又满足不了,这样会让孩子有一种困惑与矛盾。那么在紊乱型的依恋关系中的父母会经常给到孩子一种恐惧感,那么孩子就会感到令人恐惧,感到迷茫与惊恐,因为他想要依恋自己的父母,但是父母给了他的却经常是恐惧,那么这种紊乱型的依恋关系,会导致孩子成年之后不能建立很好的安全感,甚至他的人际关系以及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可能都会出现问题和障碍。因此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与孩子交流建立联结,并与他们的心理进入一种调和状态,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安全依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通过亲子交流产生了“我们”的意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存在,有了安全依恋还是能够感受到与父母的联结,从而提升安全感,而安全感,又能让孩子对其生活的世界产生一种归属感,就是这种安全感与归属感,可以让孩子更加健全健康的成长。而且有利于塑造他将来的领导力。
那么最后一章讲的是成人的一个依恋模式,成人与孩子有一点区别,成人是自己小时候孩提时的依恋模式对应,小的时候孩子是安全型的依恋,那么成人之后也是安全型,孩子阶段他是回避型依恋,那么长大后是拒绝型依恋,当小时候是矛盾型的依恋,那么成人之后就是专注型或纠结型的,孩子时期是紊乱型的依恋,那么成人之后是情感缺失型的依恋。在这里呢,笔者用了一个父母自我反思12问的方式,来让我们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依恋模式,自己曾经小的时候可能会是怎样的依恋模式,然后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现在的状态,怎么样来影响我们与孩子的一个沟通,以及与孩子的依恋模式的。其实我们在成人之后也可以形成一个获得式的安全依恋。这样的模式可以通过我们去回忆我们童年的经历,将我们的童年的经历的故事,与现在将来串联在一起,那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完整的自我感知以及自我认识同时呢,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接纳我们的父母,从而也让我们与孩子之间重新建立一个安全型依恋模式,因此这一切还是可以通过我们后天的自我反思以及学习来重新改善我们的依恋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