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在指挥作战时髋骨被子弹打碎,伤势严重,被留在江西担负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当陈毅勉强可以拄着棍子走路的时候,他率领警卫人员冲出敌人重兵包围,和赣南游击队转战到人烟罕见的深山密林中过着野人般的生活。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这位后来成为新中国外交部部长的红军将领能够生存下来,无论在革命者的意志上,还是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上,都是一个奇迹。---王树增《长征》
陈毅有信仰,他信仰共产主义,所以为了民族解放与和平,他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坚贞不屈,执守志向和理想。因为这信仰,他在赣南的三年游击战中,在如他自己所说的“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里,创造出“革命意志和生存极限上的一个奇迹”。
马昌仪在《中国灵魂信仰》里说道:“灵魂信仰是文化人类学的对象之一。这种观念一旦产生,便具有一种强大的附着力与渗透力,深入人类思维的深处。”在重重打击的情况下,陈毅依然“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对献身革命的决心矢志不移,依然“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坚如磐石。战争年代,无数的英雄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新祖国的成立和建设,为了人民和平幸福的生活而冲锋陷阵、浴血奋战。
在陈毅同志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
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绝唱三章留梅岭,诗人本色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