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哥伦比亚的倒影
一、
现代人普遍缺少一种精耕细作的耐力。
逐渐理解繁复事物被替代的原因:人的惰性大于耐性,情致沦为华而不实的奢侈。
越来越习惯直接打字,减少使用纸笔。手写的踏实,没能胜过打字的便捷。
神经过于敏感。纸张、笔墨流畅度、写字速度、字迹等微小因素都会影响写作心境。
整理手稿时,潦草字迹难以辨认。将其打到电子设备上,再反复删改,等于耗费双倍精力。若懒得回头整理,写下的字白白丢失,很可惜。
也许手写会成为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
二、
一直倾向于阅读诗歌、古籍和经书,对小说不太感兴趣。相比看故事,更愿意体会词句呈现的细小情感。
但合格的写作者都跨不过这道讲故事的坎。
拒绝踏进不熟悉的领域,是懦弱的表现。抵触和畏惧小说,因为自己不擅长。
但凡优秀作家,都能写好小说。情节和人物最能锻炼作者的构思能力。
张爱玲的小说无疑是高水准的,一个短篇就能缩影整个社会。
文章个人风格明显,并且不遵循一般的创作规律,所以后人很难复制效仿。
刚开始接触她的文字会感到吃力,习惯后就不觉得艰涩了。
她喜欢在繁复的环境描写中展现人物。语言功力炉火纯青,能把一些道不明的微妙心理写得透彻。细节极见功夫。
三、
倒出真实想法的每日记录依旧在持续,但行文没有逻辑,不能称其为写作。
材料不足时,定结构都艰难。对一切烂俗陈旧的表达避而远之,拾人牙慧很无味,字句需要反复修改才能称心。
多次改动文章后,生出烦腻,索性放到一边。拖延太久,无力重拾。草稿箱越来越满,都是残文。
写作无法高效,说到底是习惯不好,而且功底不够。
一直没设定具体长远的大目标,写作像消遣似的,在空余时间里聊以自慰,懒懒散散地进步。缓慢进步总好过原地踏步,但还是过于随意了。
步入瓶颈期,对写作有变味的期待和索求,有时直接从积攒的旧日记录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字句,拼凑成一篇新文。
发现了一些好作者,由此反思自己的写作。文章的思想深度和结构逻辑与他人相比显得略逊一筹。羡慕他人的同时不自觉自我贬低。一向自视甚高,以为身怀绝技,实际上却没有太高的天分。
需要适当的写作压力,才能有所提高。
四、
写作离不开世间情感,但不会再用情绪烈火灼烧自身,以此获得创作源泉。
更希望分享修行所得所思,传递一些他人没有经验到的安定。
文字的力量难以估量,它不该只作为读后即忘的、用来消磨时间的利器。
值得反复阅读的文字才有生命力。
写作者要有能力将抽象感受化为文字,使人从中获取一种来之不易的宁静,获得一种全新的思维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