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是从于内心、表于外形的生气行为。发怒与生俱来,男女老少都会,是人的本能。然而,“制怒”却是人的本事,需要不断修养磨炼,进而达到自控的境界。
从小到大,我们或许都有过因恨而怒、气急败坏、大发雷霆、怒不可遏、暴跳如雷的经历,有过“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释放,有过怒发冲冠很威风、很过隐、也很解气的感受。然而,待事态平息、心情平复下来之后,往往又会后悔不迭,觉得不应该大动肝火、冲动行事,只可惜怒已既成,醒悔已迟,因为世上买不来“后悔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量,“制怒”属于情绪管理的范畴。“发怒”的根源,就是管控情绪的“闸门”失灵、心智失控、心态失衡、丧失理智的表现。无论是出于对自己的不满,还是对他人的愤恨,“怒气冲天”都是不健康、不正常的情绪宣泄,用时下的时髦话说,是有损和谐的负能量释放。
在描写古代战争的影视剧中,常见进攻一方在敌方帐前“骂阵”的镜头,目的就是通过谩骂、羞辱来刺激、激怒对方,让敌人在冲动中心理失衡,失去理智,犯下冒然出击的错误,从而取得战斗胜利。所以泰然自若、制怒淡定既是控制情绪能力的体现,更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大智慧。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张飞忠心赤胆,但性情刚烈,对属下威严有余柔和不足,终遭随从杀害且身首异处,这是疏于制怒导致命丧黄泉的经典例证。而对于日常工作、生活来说,怒气太盛也有许多害处:
一是有损个人形象。一个人若动不动就发怒,对人横眉冷对,必然会落下脾气暴躁、没有修养、不可理喻等口碑,人品必然受损。
二是有损身心健康。“牢骚太盛防肠断”,怒伤肝,轻者气逆不下,重者面留凶相,气绝呕血,这是医学常识,绝非耸人听闻。
三是有损人际关系。没人喜欢跟动辙怼怒的人在一起,不仅相互疏远、失去信任,甚至关系恶化、彼此仇恨,难以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
四是有可能引发悲剧。如果怼怒双方不加节制,以怒对怒,互不相让,很容易怒气升级,大打出手,轻者头破血流,重则会闹出人命来。
因此,人生在世,要把“制怒”作为情绪管理的核心要件。相传,林则徐的性情比较刚烈,易发睥气,后来他知道发怒不但无用,反而给小人制造加害自己的借口,于是他在自己的书房中挂一块“制怒”的牌子作为座右铭,时常告诫自己勿暴勿躁。
林则徐身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尚能修心制怒,我们当效之为楷模,苦修心境。一是以“理”抑怒:即碰到发怒生气的事情时,用理智来克制情感上的冲动,保持心平气和的心理状态;二是以“耐”抑怒:即要有豁达的胸怀和涵养,遇到不称心不顺意的事情能忍得住,保持沉着冷静的心理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