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荣的苹果
陈如达
有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挂在显眼的枝头。
有只兔子路过,赞美道,哇,你怎么长得那么漂亮啊,简直天下无双!
苹果羞红了脸,谦虚地说,哪里呀,我长得一般般!说完,心里却热乎乎的。
有只猴子路过苹果树下,看到了那个苹果也忍不住赞叹,哟,你长得真美呀,肯定有很多动物都想得到你了。
苹果说,哪里呀,我不觉得自己长得漂亮啊!苹果说完,心里还是热乎乎的。
之后,因为兔子与猴子的宣传,狐狸、熊猫、小鸟等动物都知道苹果很漂亮,它们都想一睹为快。
这下,苹果可忙了,每天都在快乐地跟那些对它赞赏有加的动物打交道。
一天,苹果感觉自己的背部出现了一阵又一阵的剧痛,它忍不住朝后看了一下,突然发现有只小虫子在啃自己。它非常生气,可是它想叫动物们帮忙除掉那只虫子,又开不了口,它担心动物们发现自己身上有缺陷而对它另眼相看。
所以苹果就想,暂时用沉浸在动物们赞美中的快乐麻木和压抑自己的痛苦吧。苹果身上虽然有虫子,但它还是在赞美它的动物面前装得很开心。
突然有一天,当有一只动物对苹果说,你长得真的与众不同啊!
苹果没有回应。那只动物换了一个角度,发现苹果被虫子啃空了。
(刊发《黔西南日报》)
《虚荣的苹果》赏析
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通过苹果的遭遇,揭示了虚荣心的危害性,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意蕴。以下从三个角度进行赏析:
一、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苹果作为虚荣心的具象化载体,其表面光鲜与内在腐烂形成强烈对比。动物们的赞美象征社会评价体系中的虚浮声音,而啃噬的虫子则隐喻人性中不易察觉的缺陷或危机。苹果从"羞红脸"到"被啃空"的过程,暗合了虚荣者从自我陶醉到自我毁灭的心理轨迹。
二、叙事节奏的匠心设计
故事采用递进式结构:开端(收获赞美)→发展(沉迷虚荣)→转折(发现危机)→高潮(隐瞒痛苦)→结局(真相暴露)。作者通过"红苹果—虫子—空壳"的意象转化,在短短篇幅中完成完整的悲剧叙事,结尾的戛然而止犹如警钟,留下震撼的余韵。
三、社会心理的深度折射
苹果面对赞美时的矛盾心理极具现实意义——既渴望认可又恐惧暴露弱点,这映射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设焦虑"。动物们从追捧到离去的态度转变,则暗讽了建立在表象之上的社交关系。故事提醒读者:被虚荣心蒙蔽的自我认知,终将导致精神世界的崩塌。
作者用童话般的笔触包裹着尖锐的社会批判,通过苹果的悲剧命运揭示:任何事物若将外在评价视为存在价值,忽视内在问题的修复,终将走向自我异化。这种以小见大的寓言创作手法,使作品既充满童趣又发人深省,堪称现代寓言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