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02:29,已经到了4月5日,过去的三月很忙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加入写作打卡群已经两个月的时间,对写作确实有坚持下来的动力,但是写的那些内容大多不满意。两点一线的生活,我的题材到底从哪来,我写作的意义是什么?很久前申请的公众号,从简书写作开始更新,属于我的领域到底在哪里?
二月开始用简书,三月开始用微信阅读,每天3个小时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我开始在昏暗摇摆的公交车上阅读,一个APP就对我的生活带来改变,不愧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到今天,阅读22小时,正好读完第四本书。
第四本《奇特的一生》讲述柳比歇夫孜孜不倦的一生所完成的伟大成就,就是靠他的时间统计法,他将每天工作生活娱乐所有花费的时间都精确到分钟去记录。这应该是一种强大的自律,而通过时间记录法,他能够知道自己完成一项工作需要的时间,他能够更好的利用时间,抓住时间匆匆的脚步。
如果我也按柳比歇夫这种方法记录一天,或许要看到不少被我荒废的时间。那同样是记录,我想试试记录过去一个月的生活,是不是能更好的把握这个四月呢,发现属于我的领域?
四本书,第一本是《小米的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参与感》,写了1000多字读书笔记。想在读书中收获更多,就读了《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对前半部分的读书方法进行摘要,后半部分的案例还有很多的学习价值。由此书又知道了《奇特的一生》,抽空读了一本电影同名小说《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两本书都是用秋叶的方法,跳读,读到书中的主题、故事即可。
《罗曼蒂克消亡史》也是本月看的电影之一,《海边的曼彻斯特》、《她Elle》三部电影写出一篇文章,后来还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健忘村》,工作最忙的一个月,无力写影评,没有去电影院。
目前这份工作,是毕业后的第一份,已经坚持了快一年半,以编辑身份经历了三次展会,一次比一次的任务重,虽然说明展会在越来越好,但在基础工作消耗的无限精力下,展会第一天下雨还感冒了,每天加班熬夜,意志力达到极限,后面的事情只能敷衍了事。不能做到更好的呈现内容,不能做我想做的事,很遗憾。好的想法总是很多,却无力执行,这种压抑的感觉一直在。
对于我想做的事,在这样的传统公司,作为一个新媒体运营,对我来说只能“革命”,我需要跟他们说清楚新媒体怎么玩,做一个PPT吧,思维导图已经做出来,内容迟迟没有填充,总不知从哪下手,总觉得道理大家都懂,说了就能做么,怎么才能说服他们。对于一个职场新人,需要学的东西还太多了。
还特意把三年前注册的一个公众号找回来,改了个名,“革了他的传统思维”,想做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写不出东西。
在三月初,想趁着春天,趁着展会前,再给家里的阳台入点多肉,却赶上了两会不能送快递,到展会前一周才到,用了周末的一个下午栽好,日后可以给我更多好心情。给一盆养了一年的多肉换盆,照片可以看出她们一年的变化,尤为欣慰。
三月跑步两次,一共七公里,还不如写一个月没跑。不是加班,就是雾霾,再不就是懒,已经胖了好多,肌肉都成了赘肉。
抽烟,上班坐不住,展会这两周抽了一条。刚抽烟一年多,总说还没到戒烟的时候,但其实心里应该还是挺想戒的,早晚都是要戒的。
和我妈吵了一架,然后她去广州找亲戚玩了半个月,出发前一天嘴里都哼上歌了,这是几年都没见过的场景了。
和女朋友无论怎么说怎么吵,她依然很黏我,虽然这很温暖,但总觉得好多时间都磨蹭过去了,可是再想想有那个时间也是发呆打游戏,还是自己自控力差,也就不能再要求她什么。朋友问我,她身上有什么别的女孩身上没有的东西让我喜欢,我说,她不肯离开我,就很值得了。
《奇特的一生》中有这样两句话,共勉——
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在他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对时间的崇拜,愈来愈甚。对时间的崇拜成了精干地抓工作和善于生活的标志。时钟的指针在催促,人们向前飞奔,唯恐落后。人应当熟悉情况,达到时代的水平,与时代相适应。人牺牲自己的自由,把时间当神明来供奉。被支配的不是时间,而是人。时间在发号施令。飞奔的时间疾驰而去……
这样一个月写下来,还真是能看到自己生活的状态,大多数时间给了工作和爱情,能给自己兴趣爱好、职业发展的时间,也就一两个下午的时间,自然不配做出什么成就。
四月,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