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以前路边搭个架子,在酷暑时节招徕行人,一碗绿豆汤换一个故事。积攒多了,有了《聊斋志异》。后来的传奇、志怪小说和魔幻影视剧里,神怪多了起来,却再也没有到达过蒲松龄的高度。鲁迅评价说这些故事“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前几天看电影《枝繁叶茂》的时候也有同感。
《枝繁叶茂》讲的是一个村庄里的游魂野鬼,在得知村子快要消亡时,借体还魂,盼望能移走出嫁时父亲送她的那棵树,因此观众在电影里看到山石自动、老鼠嫁女、无血杀羊和人的转生。
电影很慢,导演说他认为万物有灵,所以值得长久凝视。
有三场印象非常深,一场是镜头摇向山,混混沌沌中像是有人在跑,因为体积太大,跑的姿势非常搞怪。再到近处,却发现是四个人用绳子拉着一块巨型山石,他们说石头老跑,要把它抓住,运回去,于是继续混混沌沌。这一处让人很动容,仿佛石头充满委屈,在这个日渐凋敝的地方不甘寂寞,蹦蹦跳跳带来的却是山震,老远看着实吓人,绳子绑不住它的,可也就这样被四个工人拖拽下山,像一个泄气的皮球。
第二处就是无血杀羊。在农村,杀羊宰牛招待宾客是常见的事,我亲眼见过人把羊放倒,杀死,再用嘴吹起,羊的四肢最大程度舒展,胖乎乎的,白里透红。
片子里人杀羊没有见血,导演解释这是当地民俗,会这项技术的没几个人,于是带着表演性质的让大家不舒服了一阵,因为直接展示杀戮动物和零剪辑。我从小看人杀猪杀鸡杀牛杀一切可吃动物,总是在下刀时刻转过头去,闭上眼。今年在《风柜来的人》里看侯孝贤处理杀鸡片段,也是前面足够紧绷残酷,让人无法直视,但下一个镜头就是大家吃鸡,省掉了残忍的场面。
第三处是结尾,树被挖出来,一棵树,需要多少人力才能运到一辆电动摩托车上呢?导演的答案是两个人和一块木板。于是我看见西西弗斯式的景象,孩子在前面用绳拖拽,男人在后面左右腾挪树根,第一次时快成功了,但一不留神就掉下来了。再从头来一遍,两人都足够有耐心,这是我佩服的,导演调教有方。
我想起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由于那巨石太重,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神们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电影里有无尽的长镜头和大段大段的沉默,人物的内心不可捉摸。他们因为一个自己觉得极重要别人觉得极不重要的目的而来,那是我们长久凝视群山、丛林、动物眼睛会经常冒出的想法:群山里会不会有神仙老怪、丛林里的动物再用何种方式完成繁衍和代际传承、动物眼神里为何总让人看到泪光,是因为慈悲还是恐惧?
这些问题很多时候没有答案,大人们觉得解释起来很费劲,就用几个传说和更苍白的敷衍解决了孩子们小时候的好奇心。
但总有那么几个人,把小时候睡不着留存下来的记忆,在自己生长的土地上,做出来一段魔幻故事,在故事里没有寄托,没有批判,没有指涉,有伤感、有绝望和俯拾即是的荒凉,我小时候中午不爱睡觉,也在幻想这蝇虫鸣叫的酷暑当午,远到不能再远的地方,是不是有神秘事件正在发生。
电影没有大段阳光和灿烂情景,灰土粉尘气息浓重,看的过程就像跟着主人公走进一座令人心慌的死地。
我以前喜欢的电影与人情世故有关,它们展示了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类的共通情感,也喜欢充满魔幻气息和神怪色彩的故事。说到底,它们无一例外的,是在一次次到达人的内心,那里深不可测,容得下爱和恨,也容得下好奇和恐惧。
电影结束后导演说了一会儿,声音很轻,腼腆内敛,空调很凉,但出来后我坐车回家,一路上看着北京东城区里充满异域风味的安德里之类的路标名称,恍恍惚惚中,感觉一个下午都不在北京,而是在一个荒山,听一位少年,说了他的前世今生和见闻。
电影《枝繁叶茂》,导演张撼依,在第4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获得新秀电影竞赛火鸟大奖。该影片之前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提名。《枝繁叶茂》是由导演贾樟柯发起的“添翼计划”所推出的第7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