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维刚老师解读《佛学为什么是真的》第5节“正念控制法”一文有感。
平常我们都说:“用理性战胜感情”。读了这篇文章后,这句话似乎产生了歧义。正确性也受到了质疑。
无论是痛苦、悲伤、快乐都是大脑中的感情体现。任何一种感情都是由大脑管控,这就是书中所说的人脑的“模块说”。
大脑随时被各个模块接管,谁的声音更大谁就做主 —— 而每个模块,都是感情模块。决策,其实是感情和感情的竞争。
“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从感情开始,以感情结束。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这样说来,每个模块的工作方式,都是感情。并没有哪个模块比哪个模块更理性 —— 各个模块都可以调用理性。
那么,理性战胜感情真是一句空话了。因为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决策者”。理性的作用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
仔细思考了很久,想找出大脑里什么东西不是感情的体现,但始终无法找到。
反而发现人类所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得失赢亏,细细想来都会归于感情结果的体现。
那怕是人们的各种欲望,理想,最终结果就是想获得达到目标后情感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大脑中多巴胺分泌的感情体现。
在欲望刚开始的时候,大脑中都会构筑起一幅理想的感情场景图。称为想象或构想,它是多么的美妙,多么的令人向往,正是这种构建起来的梦想激励着我们向前,让我们不断的去行动,最后达到目的,让感情得到满足。
所以说“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从感情开始,以感情结束”。
历史的车轮一直被人类推着滚滚向前,从一个文明走向另一个更高的文明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不停向前迈进,科技一次又一次的取得突破,每一个未知领域都不断有人类在探索。这种状况会一直延续,将整个社会文明越推越高。
那么,是什么在驱使人类个体不断设定一个又一个的目标,然后又孜孜不倦不辞辛劳的攻克这些目标呢?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最喜欢的是激励手段。当人们达到一个目标,就会使人获得快乐的感觉。同时又设定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不会一直长久。
换句话说,快乐驱使人们不断设定目标并达到,达到目标后就获得快乐感觉。同时这种快乐很短暂,如果不是的话。一次成功后永远快乐,人们便不会再去追求。那么人类就会停止不前。当得到的快乐消失后,为了新的快乐,又重新设定目标,然后努力实现 ,得到新的快乐。
如此循环,让人类不断追求,不断突破,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这也是感情的驱动,感情结束,从而推动人类向前。
基因传承也是一样,基因为了保证自己能传承下去,自然也是通过激励手段,设定在交配过程中是快乐的,所以不断追求快乐的过程就自然而然的把基因传承了下去。如果交配过程是痛苦的,大家不会选择交配,基因便不能能传下去。
自然选择也好,我们大脑的每一个决定也罢,一切都是各个模块的感情力量强弱对比的结果。
那理性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作者赖特说,理性只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用理性来为感情找理由而已。是为决策铺路。
也就是说,每一个感情模块都在使用理性来帮自己说话。 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代言人。
那我们平时劝导他人要自律、自控力等。我们会告诉他要有理性,要会克制自己。尽力让他描会不自律带来的后果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是他不想要的。
然后描绘理性会带来所有好处的场景,让他细细体会对这些美好的场景产生感情,当引导这种感情走向上锋的时候,说明他已经被说服,深刻悔悟,慢慢地他就脱离了原有感情,进入到另一种需要自律、控制力的感情中来,从而摆脱现原有的感情状态。
这就是文中说的正念控制法:最好的自控方法应该是打断正反馈,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
平常我们用的意志力方法是“压制对抗”,正念方法是“化解”。
我常常发现这样的场景,在读书或是在思考的时候,明明是在思考一件事情,专心看一本书,但常常思想不由自主的会跑偏,想到其它事情上。
特别是在冥想的时候,要求只专注呼吸,但没到两分钟,便会有很多思绪进入大脑,而专注的事情便慢慢离开。
正是这一特点,与佛家的正念控制化法有神似的地方。
正念控制四步法是:识别感情,接受感情,分析感情,分离感情。而不是用“意志力压制对抗”。
同样以戒烟为例,烟瘾其实是一种心依赖。想抽烟的时候,心理一直挣扎着要烟的刺激,让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感受到快乐。
用正念控制法就是专注的识别想抽烟这种感情,并且接受它,一遍又一遍的专注分析它。就会如冥想时只专注呼吸一样,没有一定功力,很难做到专注。总会有其它思想感情进入大脑。
当专注分析抽烟这时这种感情时,就会有其它思想轻松的进入大脑。这时,抽烟的这种感情就不由自主的走开了,达到隔离这种感情的目的。
这时的理性战胜感情就变成了用感情战胜感情。因为感情在你达不到不专注的时候另一种感情会将其驱离;或是当达到专注时,另外的感情却近不了身。这时达到想啥做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