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旅行青蛙》大火,这么一个“佛系游戏”能够这么火,连制作人都没有意料到。不难发现这个游戏具有一些能抓住人的心理的特性。
什么在吸引你玩这个游戏
你知道你的蛙只有出去玩才会给你带回明信片、伴手礼。拥有一些很难得到的特殊明信片或者将所有地区的伴手礼都收集全会带来极大的满足感。获得稀有明信片、伴手礼没有特殊的条件,但是概率很低。在所有的游戏设计中,正是借助概率来让人上瘾的。时候这不得不介绍一下“斯金纳箱”了:
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钮。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小白鼠按按钮的学习行为没有变化,直至40-60次按按钮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按钮,持续很久一段时间。这个实验模拟了为什么“赌博”——如简单的老虎机,或者更复杂的赌博——会给予人类以依赖感,或者说,成瘾性。
玩游戏的人就像“斯金纳箱”实验中的老鼠一样,等待着某一次按下按钮后落下稀有的食物。但概率有时候会带来有趣的偏差,比如玩《炉石传说》时跪着抽卡获得橙卡的概率会提高(大误)。
你和蛙的互动是一种“佛系关系”
有些人还能从这个游戏中看到“佛系关系”。你跟蛙儿子的互动仅限于你能给蛙准备出行的用品,而他能给你带回来明信片和特产(还有小伙伴)。你跟蛙很亲密,但是你们的心情不是会过度绑定在一起。你不必担心蛙会在外面遇到什么无法克服的困难(那些出车祸的图片是骗人的)。有时候你看到蛙是孤独一人在旅行,你会觉得好可怜但是不会伤心。你看到蛙遇到了好多朋友,你会觉得好开心但是不会有惊喜。
有文章就指出,很多看似亲密的关心却带来了心理压迫。
从Papi 酱关于过年走亲戚的吐槽视频,彩虹合唱团“春节自救指南”歌曲在年轻人中引起的广泛共鸣就可以看出,不分你我的关心让他们感到的更多是窒息。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我们这一代人越来倾向接受的亲密关系。
你喜欢蛙,因为蛙就是你自己
有人从游戏中体会到了父母“养儿”的心理。蛙在家读书、写字时,你希望蛙多出去走走。蛙一个人出去旅行时,你希望蛙多交点朋友。蛙很久没有回来,你希望蛙赶紧回来……
很多人从自己这种游戏心态中联想到了自己与父母的互动,体会到了父母不停的叮嘱和碎碎念的原因。这就是共情,让不同的个体能够有相同的感受。
但是不仅仅是共情才让你感受到蛙一个人旅行时的孤独,感受到蛙跟朋友们在一起的快乐。你的这些感受是你自己的心里投射。是当你想到自己一个人旅行的孤独时把你的这种想法投射到你的蛙身上了。你希望蛙能遇到更多的朋友,因为你喜欢有朋友的感觉。而你的蛙却在告诉你,一个人旅行一样能够有各种收获,哪怕只是为了给永远不能陪蛙一起旅行的你寄一张明信片。
我无法写出你的蛙的心理,因为我写出来的都是我自己的心理投射。同样,你觉得你的蛙在旅行中、在家中的想法都是你的心理。仔细观察,你能在蛙所有的活动中看到自己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