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上午,斜靠着沙发,手里夹着一支笔,翻开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这是我进入新年后入手的第一本书,虽然刚刚看了开头部分,却已被其魅力深深打动。
之所以会在茫茫书海中选择它,首先源于尹沽城老师的推荐(《2017年,读书不多,但推荐10位作家》),二是这本书的名字打动了我。要怎样深入骨髓的孤独才会取这样的名字呢?或许正如封面的推荐语所说吧,“孤独是人的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
这本书拿在手上,很容易就能翻到了它的正文。因为前面没有作者题记的本书献给谁,也没有作者序和译者序,连目录也是最简单的,只写了分一、二、三部,但每一部连标题都没有。也就是说,它不给你打预防针,不让你提前知晓任何与其有关的东西,除非真的开始你的阅读之旅,否则你将一无所知。
要有多大的自信才敢这样?翻开第一页读到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就能明白了。
“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在一起。”
就是这么利落、简洁的开篇,但足够引发你的阅读兴趣,不由自主地读下去,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好奇两个不会说话的人是怎么做朋友的。难怪尹沽城老师说“从第一句话开始,我就被她拽进了故事里。”
作者接下来描述有着明显反差的两个人,安东尼帕罗斯肥胖臃肿、神情恍惚,还有些邋遢,辛格则身材高挑、敏捷聪明、干净整洁。前者在亲戚开的水果店上班,后者在珠宝店上班。他俩的性格也明显不同,两人下班回到住处,辛格总是用飞快地手语滔滔不绝,安东尼帕罗斯则很少动一下手说什么,他最热爱的是食物。
两个不同的人,也是互补的人,就这样过着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一天天的日子彼此并无不同”。他们没有,好像也不需要其他朋友,一晃就一起在镇上生活了十年。
这样的日子虽然单调,但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街道两旁的行人,脸上常常露出饥饿和孤独的绝望神色。但两个哑巴一点儿也不孤独”,如果能一直这样下去未必不是一种幸福。
但是,有一天,胖子安东尼帕罗斯生病了,医生说他再也不能喝酒了,还对他的日常饮食做了规定。辛格严格执行医生的命令,悉心照料他。因为被剥夺了最心爱的东西,胖子则变得很烦躁,不停地找茬子。
胖子的身体很快康复了,但是性情却彻底变了。他或许是在试探辛格的耐心和忍让,或许是想引起辛格更多的关注,也或许只是因为不知如何表达他的需求,总之,他开始不停地闯祸。辛格则不停地给他收拾烂摊子,为他缴保释金和罚款,而胖子那位经营水果店的亲戚没有帮过任何忙。辛格为此花光了所有的钱。
而这还没到最坏的境地。
有一天,胖子的亲戚交给辛格一封信,信中说,他已为胖子做好了安排,要送胖子去很远的州立精神病医院。辛格虽然极力反对,但却无力改变。
随后几天,辛格的双手片刻不停,想把心里的话全部告诉安东尼帕罗斯,可是对方懒洋洋地看着他,“他的朋友不知道他真正明白多少”。
和辛格不同,安东尼帕罗斯除了聋哑之外,心智也可能有些问题,他可能根本没搞清楚将要去哪里,不知道将要和朋友分离。
“傍晚时分,他们最后一次手挽手走到大街上。”
我现在看书已很少被情节感染到掉下眼泪,而这个句子却让我莫名的心痛,鼻子酸酸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载着安东尼帕罗斯的汽车驶离时,他把脸转向辛格,“他的微笑默然而遥远——仿佛他们之间已相隔万里。”从安东尼帕罗斯的表情看,他是真的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从此,镇上的人们所熟悉的那一幕可能再也不会出现了——“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在一起。”
两个同属一类人却又截然不同的朋友,共同生活十年,究竟是谁依赖谁更多一点,谁更离不开谁,还真难说得清楚。虽然看似辛格付出的更多一些,但是安东尼帕罗斯说不定也是辛格的精神支柱,不然,那么多话又说给谁听。
安东尼帕罗斯走后,辛格也变了,他经常在大街小巷瞎逛,“总是沉默不语,形单影只。”这哪里还是以前“一点儿也不孤独”的那个人。
你走了,心痛的却是我,这或许是最透彻心肺的孤独吧?可是,谁和谁能永远在一起呢?
朝夕相处的同事同学、兄弟姐妹、恋人夫妻、父母子女……所有的缘份都是有时限的,有的分离可以预见准确的时日,而大多数却不能,而一旦发生,却又是最不能够接受的。
难怪《圣经》中说:
世间万物皆有定时 生有时 死有时 悲恸有时 跳舞有时 花开有时 凋零有时。
这就是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开头一节,在我看来,它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单独的短篇小说,而且足够精彩。
注:作者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心是孤独的猎手》也位列美国“现代文库”评出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