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写给平凡,但又想要变得更优秀的人的,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意,碰巧又想通过MBA变得更优秀,那么不妨读下去。
如果你已经很优秀了,也可以读,但养分不大,可以当作休闲。
一年前
犹记得一年前,在另外一个学校面试MBA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领导力的?
我把迪卡侬短短几个月的带人经历,以及观察到的领导特质简单地概括回答:领导力就是把别人对你建立起的信任,转化为超出信任投入的回报。
面试官又追问:那你是怎样建立起信任的呢?
答:把事情做得更好,激励和引领他人。
面试官们对我如此简短的回答,感到惊讶。
他们仿佛了解了我的特质,也没有追问。
但我那时候真的认为取得信任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事情做得最好,而做到最好的同时就可以引领他人。
一年后
一年的MBA学习即将结束,如果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那就是对建立信任的理解:共识大于一切,“最好”不如“很好”。
还记得第一次MBA生涯的小组讨论,我们每个人都想把事情做到极致,也因此争执不下,从下午3点讨论到晚上11点。
我们最后筋疲力尽,不情愿地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个人妥协,达成了混合参杂的“很好”方案。我对方案到最后都不太满意,当时我认为,如果按我的想法,会实现“最好”方案。
但最终呈现之后,我慢慢地意识到,这就是最好的方案。
有趣的现实是:共识的“很好”总是优于个人相信的“最好”,因为“很好”参考了大多数的意见继而可以被证实,而“最好”参考了少数人的意见(有时只是你)总是被证伪。如果大家都能把彼此“最好”的想法坦诚交流,共识之后的“很好“就是”最好“的结晶体。
共识
而最tricky的地方,就是大家如何能够坦诚交流,并且能够集中在焦点上?
回想起来,长达八个小时的马拉松会议,很多争执的地方,看似是关乎内容本身,但其实更多的是不断压力测试:你认为的焦点是什么?我们是否拥有相似的焦点?
而这个过程中,所有关于个人“更好”的陈述,都其实在佐证你的焦点。在大家认同焦点之前,无法认同“更好”。
在之后的MBA生活中,很多次我都在兴奋地狂奔了一路,临近终点时,才发现其实所有人都在摇头,因为他们仍然纠结于:是基于怎样的共识,使得你的计划“更好”?
变得更好固然艰辛,而寻找标杆,定义共识更具有挑战性。
毕竟这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你所选择的意志,决定了能与谁建立共识。
终究,只有知道了你想去哪,才能找到一同结伴的伙伴,并一同寻找更美好的风景。
完
刚刚填完了学院的年终问卷,结尾问:如果再选择,你还会来贵校读MBA么?
我回答:不会。
这可能体现了我对学制的某种失望。
可能也是因为经历了MBA让我坚信:花了这么多钱,问老师问同学问Google,终究逃不了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