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读50本书。
但早在11月的时候,我就知道,将要失信于自己了。豆瓣标注看似以每周一本的速度递增,但那也仅限于年初岁末有压迫感的时段。
今天是2017年的最后一天,也到了该验收“成果”的日子了。我查看记录,发现我统共读了31本书。除了《人间失格》只读了三分之二,其它都是通读。
也许有人会说,那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是的。就像“小火”于我也只是一个笔名,一个代号。但是现在,当我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只有六个字“见证自我成长”。
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简书作者(至少他以前在简书更文),曾在文章里写道:(输入)就像奶牛吃草,而写作(输出)就是挤奶。假如你只是不停地吃草,而不去将它转化成奶挤出来,那阅读于你又有什么可炫耀的呢?他原话我记不大清了,但觉得可以这么理解。
事实上,我就是那头只知道吃草,不知道挤奶的“笨牛”。
在没有读过传统文学作品以前,我是有厚着脸皮,码了些字儿的。但当我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刻意去读一些名著之后,我反而羞于写作了。
倒不是说与那些成名作品相比较,而是发现我之前好像对“文学”二字有误解。从前,我以为有人物、有情节、有场景,而我只要将这些元素排列组合成一个独立的故事就可以称之为“文学作品”了。现在,我只想对那时的自己说:没文化,真可怕!
不管怎么说,阅读对我来说还是有所收获的。它除了给我科普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还让我在有限的阅读范畴内知道了一些伟大的作家和他们的文学作品,以及他们作品中那些逸闻趣事。
在这以前,推理小说我只知道《福尔摩斯探案集》。但当我知道并开始读《解忧杂货店》的时候,我才知道东野圭吾其实是写推理小说的。等我开始涉猎东叔的推理小说,我又知道了一位叫做“阿加莎”的作家。
在读村上春树以前,我固执而无知地以为,那些奇幻诡谲的情节只会出现在科幻小说里。
而当我读《鼠疫》的时候,我被曾经发在地球的另一端的“黑死病”吓到了。在我的记忆和常识里,那种可怕的传染病,只有“非典”。
在毕淑敏的《破冰北极点》里,我知道了名为“北极燕鸥”的鸟儿。它们喜好阳光,厌恶黑夜,常年奔走于南北极,只为追赶不落的太阳。
鸟儿尚且知道追逐所好,常年不辞辛劳奔走两极。而我却如同一只井底之蛙,只能看见我眼中的那一片天地。我的思想早已被井底的枯枝败叶所掩盖、腐化。我不能容忍不同于我的价值观和思想。
有人说,阅读就是让你开拓视野,在见识过别人的不同人生之后,能够包容异样的声音。
总之,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开始阅读,于我个人而言,捡起书本已然是一种进步了。
所以,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我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读60本书。
数字不能代表什么,但是它至少能够引导我坚持向前走。坏习惯很容易养成,但是好习惯也不是不能培养。良性循环,对我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2018年,我希望我拿得起放不下的除了碗筷,还有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