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欲望引发的焦虑、内耗、压力和无助,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当我们感到“不妙”时,生活可能早就失控了。
这主要是因为——
1、本我过度膨胀
弗洛伊德把自律和享乐的关系,比喻为“人骑马”:
“人”象征着自律,“马”象征着享乐,自律和享乐想达成和谐,人就必须掌控住马,不让马脱缰。一旦马野了,超出人的掌控,就会放纵、失控,人想再掌控也毫无办法了。
弗洛伊德将这匹马取名为“本我”,代表欲望和本能。
我们生活中每一次欲望的满足,都是在给“本我”提供能量。
就像我一位朋友,5年前见她时,还在努力准备考研;5年后再见面,得知她考研过程中接触了直播带货,发现这个来钱快就放弃了考研,把挣来的钱拿去买了很多包包和鞋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后面她的直播项目失败了,欠了一笔债,才后悔自己之前没存点钱。想重新考研,却也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了。
这5年中,每一次的享乐,都在滋养她心里那匹“马”,使它越来越野,她整个人的状态也非常浮躁。
后来她找到我倾诉:“为什么花越多钱,得到越多东西,反而越焦虑呢?”
这可能是因为:不断膨胀的本我,把欲望“吹”大了,当我们生活只剩下欲望和享乐,留给自律和自我的空间就所剩无几。
担任过多家知名大学教授的许倬云说过:
“你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要寻找自我,不要糟蹋它。第一,不要被欲望糟蹋;第二,不要被自怜糟蹋。”
2、错误的补偿机制
前些年媒体铺天盖地鼓吹:爱自己,就要舍得给自己花钱。
我有一位来访曾感叹:“大学毕业挣了第一桶金后,我全拿去买奢侈品,想补偿匮乏的童年留下的自卑;结果也没有更自信,买了一万元的,就觉得两万元的更好,越买越想买更贵的。”
用满足欲望的方式克服自卑,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就像在填平一个无底洞,永远看不到头。
非但不能“爱自己”,还会越发疲惫和内耗。
3、习惯自我苛责
“我不够好”,这个想法会使人没有力气追求幸福、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
因为一个总是苛责自己的人,自我是虚弱的,没办法支持自己去熬过追求高层次需求过程中的种种阻碍。
比如,从小被父母忽视、打压的女孩,会觉得自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爱,长大后可能会嫁给人品卑劣但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
她们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所以哪怕眼前的男人再差劲,但起码能让她得到想要的物质生活,短暂摆脱自我苛责。
但其实,我们都要相信:即使你在过往的经历里没有体验过爱,也没关系,更不是你的错。每个人本身就值得被爱,前提是我们先看见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