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又对很多事物保持兴趣的终生学习者,我输出学习成果的方式有两种:1.用专业知识帮助特定来访者;2.带一帮孩子学会用心理学一些工具去解决自身问题。
与大多来访者是一对一关系,有时也会多对一,甚至还有看不见的多对多,主要帮他们厘清关系和思路从而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需求并探讨如何可以达成之。整个过程绝不轻松,内心世界是非常微妙复杂的,很多问题纵横交错在一起又经过时间累积的却自成系统。在与来访者面对面的每一小时,是投入全身心精力进入来访者内心去和他一起协商建构未来的一小时,而在事后也需要高度注意力去完成咨询记录。看上去很不轻松。
可是与带领孩子们相比,上面的工作却相对容易。原因是咨询过程中大多时间是在来访者身后一步引导,只需要紧紧跟随TA就好。而对稚嫩中又透出几分老成的孩子们,会不由自主的在心底生出无限的责任感,我的目标是如何让他们健康成熟的成长。于是我这个行动派会经常冲到前面为他们刺探军情,有时还披荆斩棘。虽然费力不讨好,有时还扼杀了孩子们探索多种可能的主动性,但引导孩子们用陌生的方法解决熟悉的问题时,走在前面很有必要。
为什么是孩子?孩子们的三观(思维模式)尚未定型或正在定型中,是很容易看到和发现他们的问题的,相比和成人工作,对他们工作显然事半功倍,他们通过有意识的这些学习所激发出来的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建构出了相对健全的心智模式--这是一个人情绪稳定,内心和谐乃至生活幸福的基石。从小对问题就有疏导并开始学习与训练,人生将会非常高效与幸运。
这是个大工程,会极大弥补目前主流教育的不足。甚至为了社会与个人更健康的发展主流教育都可以把它加进去。国外已有不少人搞了,出了不少书可供参考。国内也不少人在尝试做,我是其中比较坚持的一个。参考书是前辈们经验的总结与精华,因为国情,因为环境,更因为老师个人的基本功与专业功底,导致书里的理论和现实有巨大差距,很多时候理论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也不能让事情向预期的目标迈进。所以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怎么做才能让结果与目标不断靠近。
通常我很享受目前正在做的事,而且像我这种拒绝模仿不走寻常路的原创派,总是为了自以为的更有效更精彩,总是不断围绕什么是孩子喜欢的?什么是贴近孩子们生活的?什么是对孩子们有帮助的?什么是孩子们需要调整改变的?什么是孩子乐于接受的等等类似主题会不断调整与改变自己,创造更多的东西。
可是但凡创造,总会遇到灵感枯竭期,现在的我就很焦灼。暑假到了,照顾二胎肯定还是重点,可我也想带点有缘分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在我的带领下,化解掉攒了一学期甚至好几年的心理问题,最好再能学点方法,以后可以自己用实际行动搞定自己的问题和心结,敞敞亮亮的过个暑假,甚至过好人生。我也接收到焦灼带来的信息:因为限制之前的体系又面临将被再一次拆散重建,暑假搞什么,怎么搞,搞多长时间既能达成上述心愿。嗯,应该很快就会有答案。
感谢焦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