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也一直在寻找一种比较合适我的读书方法,接下来的两个月我会尝试用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是我的一个老师结合了一些工具总结出的一套东西,用了一段时间感觉特别好,所以我准备做一个用两个月时间来读20本书的计划,用到的三个工具分别是九宫格、思维导图和视觉化。
所谓九宫格,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微信朋友圈的最多可以贴九张照片的分享。我们平常读书吸收到的信息很像平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碎片化信息,读了就忘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碎片化信息具有一些特点:碎片;海量和无关联。即便有关联也是作者自己的结构,能否记得下来取决于你自己是否能够创造这些碎片化信息之间的关联,传统的思维导图大多数是根据作者的思路来总结。我们需要重构书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
所以,第一步就是用便签纸来收集碎片化信息。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从一章开始,准备彩笔和50张便签纸,用50个关键词把这章节的内容总结下来。关键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总结,而且不能超过5个字,每个关键词用彩笔写在一张便签纸上。这个过程收集到的可能不一定是作者的重点,但一定是你自己最感兴趣的,也为后面的重构打下基础,可能两次看同一章节你收集到的碎片都不一样,但没关系,只是你这个阶段关注的重点不一样而已。接下来就是要用九宫格来分类了,在大白纸上,或者地上画出一个九宫格,把你收集到的50个关键词放到九宫格里,同一类别的放在一个格子里。这里有两种逻辑,一种是先放便签,然后再用一个关键词总结每个格子里的分类标准;另外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分类标准,然后再去放便签。因人而异,用合适自己的。在分类时不一定分九类,但最多只能分九类,并且最好留一个叫做“其他”的类别。
第二步就是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就不多说了,主要介绍如何运用到这个环节里。思维导图本质上是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把看似没有关系的内容变成有关系,九宫格里面其实已经开始慢慢拉关系了,但是如果分类太多的话就会造成认知负担,所以我们需要把九个格子的分类再缩小,如果能够变成4类或者5类是最好了,所以需要再做一个合并的事情,哪些大类能够合并成一个小类,再用一个关键词来总结。这样思维导图的第一层就出现了,然后继续合并重组到第二层,最少要三层,能够到第五层是最好,层数越多,说明你对内容的认知越深化,最后一层就是上面的便签纸的内容。我们来看一个文字版的导图:
当然也可以加上一些图画,这是简练版的。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视觉化。图画比文字更能够让人记忆深刻,最后如果能够用一幅图画来表达所有的内容,这幅画可能表达的是结构上的,也可能是内容上的,更有可能是思想上的,所谓言有尽而画无穷。
当我们去跟别人描述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这张图开始,听者并不一定需要知道你思维导图或者九宫格里的所有内容,你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取,但你的根基是扎实的,而且这张图是经过你的理解加工过之后的,所以对于你的意义会更大,也更容易让你记住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