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不到长城非好汉”,此“好汉”非全指男子也,人人皆可。故而,鼓励了一众人们,无论男女老幼,均可跃跃欲试。倒是未必都想做“好汉”,倒也不愿输给这未设的门槛!
然,到了秦皇岛不去山海关,同样也不好看。
古城山海关,万里长城——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东大街1号,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游览古城山海关,让我为之发现三大奇观,待我为之一一道来。
奇观一 —— 城墙之高大
初到山海关,就觉惊悍,宏伟的城楼,雄壮的城墙。以及城墙的一砖一石无不叫我为之惊叹!感慨古人没有超高的科技和机械,靠着人力却能筑起这让后世子孙为之惊叹的宏伟建筑!
走进城内,站在城墙下的我,显得格外的渺小娇弱了。
奇观二——城内湖中鱼之大
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湖泊。湖中的水很清,湖中的鱼儿壮如河豚,我和孩子说,“看这鱼怎么胖成了猪样”?成群结队如小猪仔一般涌上岸边,期待着游客的投喂。
为凸显湖中鱼之大,特意多上几张图来体现!证明我所说之语并非狂妄!
奇观三——王家大院陈设之旧
对于山海关的王家大院的由来,我也是第一次了解,此王家非山西的王家大院。经过导游介绍得知:
山海关王家大院是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的一处历史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扩建。王家大院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它包括客厅、书房、堂屋、闺房、老爷房、少爷房、主人起居厅、陈圆圆厅等展厅,展示着山海关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名人故事。
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为主,采用木结构、砖石结构等材料,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它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也是一处文化遗产,值得人们前来参观、学习和欣赏。
通过导游介绍,才了解到当时的传统习俗。如重男轻女的习俗,长为尊。如果老爷和少爷同住一院我、一房,也只有长子才可以住老爷屋的对面。也只有长孙才可以用当时的婴儿床——木制的婴儿摇摇床。(忘记拍照片了)
当时的凳子的设计,也忒人性化了?再说材质,不知是什么木,但拿到手里是很有重量的。
导游介绍这个娃娃时说了一句:一身棉袄熬成婆。颇有影响!
再说这个圆桌,说老爷在家时,圆桌摆放;老爷不在家时,圆桌从中间分开,分别靠左右两边墙放置,故而有个名字叫“月牙桌”。
还有庞大的鸟笼子,也是第一次见。介绍说这是长子少爷房内的的鸟笼。也是我见过迄今为止最大的鸟笼,可见王家的殷实,少爷也是个爱玩之人呀!
少爷房内的“床”。
据说家庭地位高,富有之家才睡床,贫苦人家都睡炕。
看过之后,感慨那个年代确实够奢华,比现代的很多床要漂亮多了!
少爷房内的衣柜,也是非常的高档!
还有哦,我家先生说,看地上的砖,摆放位置,也可以判断出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地位。我是第一次听他讲!
少爷房的客厅,正中间摆放的是孔老夫子像,以及一把宝剑,也能看出这家大少爷文武双全!
窗台前是洗漱架,也是有讲究的,不是一般二般人或者人家可以用的。
往进走迎面的是喜堂。
导游讲解得生动有趣,随应该学习,但好似没太记清楚。
只记得:桌为地,斗为天,中间放五谷,示意为:敬天地,保佑五谷丰登。中间的杆是挑新娘的盖头的,示意为:子孙满堂。
山海关结婚有个习俗,就是夜间迎娶新娘,为了防止当时的恶霸抢亲。所以就会在半夜时,悄悄地把新娘子接回婆家。
慢慢的这样的习俗便延续了下来,现在很多地方应该还是保持凌晨两三点钟迎娶新娘子的习俗吧!应该就是那时候的山海关婚俗延续下来的。
接下来说说陈圆圆。
据说陈圆圆和吴三桂曾经在王家大院小住过。
陈圆圆(1623―1689)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年幼时父母双亡,由姨妈收养,姨夫姓陈,故改姓陈。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伶,明代歌妓,是“秦淮八艳”之一。
崇祯末年被田畹所掳,后被转送吴三桂为妾。相传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遂引清军入关。
冲冠一怒为红颜
院内不仅有陈圆圆海报,还有孟姜女哭长城碑文!
因时间关系,就没能去姜女庙参观!
至此,山海关的行程也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