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夏
我会拍片。这门手艺如何变成钱呢?
这些年,周边的人知道我是做导演的,常会请我帮他们做这些事情:
1 家庭类:我孩子3岁了,给ta拍个纪念视频?我奶奶80大寿,帮我讲讲奶奶的故事?......
2 个人类:我求职想搞个视频简历,帮我弄个三五分钟的短视频?朋友出国留学申请,做个视频简历?朋友今年18岁,留个青春的记忆,拍个短片?......
3 群体类:清华MBA开学,给我们晚会做个短片?毕业了,想来个纪念短片?公司有个宣传片,三五分钟,弄一个?......
4 求找人:帮我找个摄影师、找个录音师、找个剪辑师、找个动画师......
.......
大家需求可谓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2种:
第一:个人、家庭、学校、公司有拍片、剪片的需求,你来帮我搞定。
第二:帮我找专业、靠谱的人。
我越发觉得,影像服务这块就像是一块从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似的,任凭消费者那么多饥渴的呼声狂叫,也没几个人理会。
更多人将精力放在了针对电影电视剧的服务,对公司等机构的服务商,而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却被生生忽视了。
按照当下时髦的讲法,这个行业都忙着TO B去了,而忽略了TO C。
为什么那么多人找我?我估摸着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我拍过大片,央视历练了很多年,朋友们信任我行,不会哐他们。
2 视频这个行业,水分太大,网上一搜,漫天报价,信息并不透明。朋友们觉得太贵,不靠谱,难信任。
3 这个行业,牛人大多怀着电影梦,纪录片大导演的梦,要去拍个个人的短片,做个小视频,很多人宁可不挣这份钱。而想着去挣这份钱的呢,又没有几个人可以把这件事做漂亮。
.......
原因不少。
不可忽略的事实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摄影器材的平民化,培养了几乎所有人用影像来表达的情感的习惯。但无奈的是,要用影像很好的表达情绪,讲述故事,门槛其实并不低。虽然大家都在拍照片,大家都在拍视频,也有一些app做了些模版和滤镜,用包装的形势来帮助提升视频的逼格,但是精致、高逼格、有调调、故事讲得好的视频,越发成为了香饽饽。
很大一部分人,愿意付钱,去实现自己表达的诉求。影像这个载体,本身自带光环,当看到自己成为视频主角,看到亲人朋友在视频中出现的时候,会发现他们高大了不少。这就是影像的赋能效果。
可是,这些旺盛的需求怎么去满足呢?过去,我总是充满了矛盾。
若是答应了朋友去做这个事情。因为工作繁忙,而这又是一个相对耗时耗力的活计,所以不光影响了我自己的工作,做出来的东西质量也不太能保证。
让我给找人吧,找我自己经常合作的伙伴,报价着实过贵。我们拍摄的项目,用的都是顶级的摄制人员,对一般人来说,又有点过了。让朋友花这么多钱去搞不合适,少了吧,干活的兄弟们也不愿意,视频的爆发,让他们也成了香饽饽。若是找别人呢,价格一低,靠不靠谱这就很难说了。
所以,这么多年下来,这种事情,我基本能推就推了。
辞职之后,我就在琢磨:这个时代,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整个社会个体在崛起,很多人需要去树立和打造自己 的个人品牌。我们摄制的《遇见大咖》,关注中国最顶级的企业家,讲述他们的故事,实则做的就是一件事,为他们树立个人品牌。再往下,所谓的创业独角兽、明星投资人、超级网红、著名学者,视频是不是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达工具呢?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说,从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乐于去展现自我,分享自我。用影像去讲述个人的故事,从消费者这个端口来讲,具有很强的需求,也有很强的社会基础,更具备不少的合作伙伴。
那么,怎么去满足这些需求呢?
在这个讲究商业模式的时代,我们这些手艺人,怎么活呢?
第一种方式:做匠人。搭建我们自己的团队,解决好用户需求,作品质量严格保证,一个一个作品往下做。
第二中方式:做链接。做一套标准,纳入更多影像服务者,更多手艺人,满足更广泛的消费者的需求。做规模,快,速度。
第三种方式:垂直视频领域,做流量入口。人物故事短视频+垂直产业。
哪一种模式都不容易,都是一种不同的走法,也都想得不成熟,各位大咖给给建议。但是有一点不会变,就是我们关注“人”本身,讲述好“人的故事”是一切的根基。
“每一张面孔背后,都有鲜活的故事”。
这就是“Image面孔”要做的事情,用影像去讲好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