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雷泣墓的主人翁王裒命运不算好。他的老头子名为王仪,很不幸被司马昭杀害了。就像很多乱世时候的读书人,他也一样跑去隐居起来,做了个教书先生。他一辈子固执地不肯面对西边而坐,据说这是代表他有一颗坚决不做晋臣的心,因为那里有杀父仇人。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跟他的母亲相依为命,过着平淡的日子。
王裒对母亲的感情当然可想而知。所以,当母亲去世后,他只要读到悼念已故父母的《蓼莪》篇,肯定哭得稀里哗啦的。此情真挚,令人感动。那时候没有电影,否则能戳中泪点的情节就更多了。但是,让他名留史册的孝举是另一件事。
他的这个孝举有些惊人,完全不应该是人民教师所为。话说他的母亲生前怕雷,在过世以后,每逢雷电交加的天气,王裒就更是思念母亲。但是思念是一种很悬的东西,他随即就会在雷电交加的时候奔至母亲墓前,与母亲语:母亲勿惊,孩儿在此。说罢,大哭不止。
这种歇斯底里的情感我很理解与同情,只是这种做法如果不是放在戏剧当中,而完全发生在身边的人身上,那就有点难以想象。雷电交加的时候,有一个人在坟山上哭天抢地,这画面着实会吓到人。作为人民教师,始终还得以正确的方式疏泄自己的情绪。
这个故事如果只是个让我们感动一下的故事那还尚可,但是一定要作为一个说教故事让人来膜拜学习,那就有点牵强了。思念虽然是一种很悬的东西,但是我们的行为一定不能很悬。吓到小孩子就不好了,就算吓不到小孩子,吓到花花草草那也是不好的。
失去亲人一定是生命中最难以承受的沉重,这种失去无论你经历多少次,在下一次发生时你都很难做到得心应手。然而,这就是生命,这就是生活。我们可以难过,可以痛哭,可以消沉,可以一蹶不振,可以撕心裂肺,但这些都只能在一定的时限内。所谓逝者安息,生者发奋,那才是最好的领悟。
也许换一个角度可以很好的想象,假如自己是王裒的母亲,泉下有知自己的儿子如此悲痛,总是如此悲痛,能心安么?你觉得自己过世以后,希望活着的亲人应该怎样幸福地活着,那想必也就是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失去的态度——活出个样子来对谁来说都肯定是一种莫大的欣慰。
但我不确定每一个人都懂得如何爱人,也许他们就希望自己过世后,人们能天天悲痛地念着他们想着他们,而不是认真幸福地过日子呢!是的,这种自私是客观存在的,而往往这种自私的人,又恰恰得不到自己的所求。我们应该培养健康的心智,从而才能正确地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