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随可安
某节课上老师问我们假期的实习情况,上学期期末学院和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合作为我们提供了实习机会。具体的工作内容是把纸质上的新闻编辑到网上。这也算是个不错的事,毕竟这家公司名气很大,应该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最不济还可以在实践表上盖个章,获得实践学分。但有位男同学站起来就此事控诉了一番。
“我们放假留校了二十多天,连公司门在哪儿都不知道,更别说见到公司里的人。每天他们都把内容发到微信上让我们编辑,催命一样。并不告诉我们内容怎样写,版式怎样排,我们成了打字的工具,说白了就是个打下手的,到头来什么都没学到。”说完还气愤的表示学院没弄清楚学生是否能从中学到东西就把他们给“卖”了。
听完他的控诉不知道是否该庆幸自己没报名。毕竟现在的学生都有些心高气傲,或许自己更努力的去做就会得到“赏识”。不过以往都是实习生找单位,现在却是公司欢迎免费的劳动力。一大把的现有人才排着队,谁还会费劲去培养新手呢?想来报名参加了也会和同学处于一样的境况。男同学的那句“打下手”的我倒是有所体会,只是以前没找到合适的形容词,能解释的这么精辟
高中是班里的生活委员,管理班级同学生活上的一切事物,作为一名“小阿姨”把班级打理的井井有条,是老师心中的得力助手。每次开家长会都觉得自己可神气,站在老师身边指挥同学做这做那。每天都累得半死,除了赶大量的卷子还要操心各种突发事件,生怕自己处理不好班委的职务就给撤了。但那也觉得很值得,毕竟心里有种满足感和自豪感。每次评奖学金没有我的时候就会有些泄气,谁让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
到了大学,依然凭着经验当上了班委,和辅导员及院里的老师关系融洽。还做了院办公室学生助理,每天除了上课就待在办公室里,汇集各种信息,制作各种表格,偶尔还要加班。自认为这样忙碌的状态比起周围“窝宿舍”的同学要好很多。
对于身上的“职务”是很珍惜的,因为可以从中获利,不仅知道很多内部消息,还可以获得一些其他人抢都抢不到活动门票。自己的实践能力也获得更多老师的认可,一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都会来找我。那时候的我是无比坚定毕业后就工作,要去闯荡社会,凭着自己的努力闯天下,学术研究什么的就算了。
是什么时候开始领悟到自己不过是个“打下手”的呢?应该是从那位研究生学姐身上看到的。
研究生学姐今年读研二了,同为院办公室的学生助理,在这里工作一年了。研究生学姐是保研进来的,还是年级长,每天看她在院里“呼风唤雨”甚是厉害。当时把她奉为我的偶像,心想我以后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在我看来光鲜亮丽的她却每天都在唉声叹气,她说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当初接下这些工作一是出于老师的要求,二是希望能跟着老师多做一些科研。但事情并不是她想的那样,各种年级上的杂事和办公室的琐事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作业都来不及完成哪还有时间去学习。班里其他同学跟着导师都完成好几个项目了,成绩也超过了她,她的心里很是着急。
虽然运用各种办公软件越来越好,但学业却越来越差,慢慢的就沦为了“工具”。突然觉得那么光彩的她原来是那么的可哀,思及自己更是可悲。为了眼前的小恩小惠主动丢弃这么可贵的学习机会。我们似乎都会为了既得利益而遗失一些美好的时光。
一个玩的较好的同学是校报的社长,学习很好,写作能力也很强。班里组织一年一度的大活动,我问她为什么不参加,她说:“大安,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做,适当的时候应该停下来学一学。”那么厉害的人都还要停下来学一学,我有什么理由不呢。
只有实践能力是不够的,在社会上生存这是必备的要求。要想不成为一名“打下手”的,还需要有“实力”。有实力我能拿到奖学金,有实力我能不在乎小恩小惠,有实力我不用去求着实习,有实力我才不会随波逐流。卸下厚厚的“职务”,以前的我过得很忙碌却很空虚,现在的我过得很轻松却很充实。我告诉自己以后再也不要只做一个“打下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