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奔波了,现在我很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偶尔一次的出差,让我得以短暂地脱离熟悉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我尽情地看着窗外(不用我开车),看看这个我生活的城市和地域空间、看看物候的变化。在行驶的过程,自己的思绪也缓慢地飘散着,在这个过程中,又重新审视了一番自己。
每次靠窗坐车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海上钢琴师》1900靠在船窗里望向外面的眼神。他的眼神充满了忧郁,冷清、孤寂,他总是这样观察着外面的世界。他在一艘游轮上出生、长大,从来没离开过,在钢琴键上演奏属于自己的音乐。他为富人演奏、也为底层平民演奏,他的音乐自由、无疆界,虽然从来没有离开过船上。
他甚至拒绝别人录制他的音乐,觉得音乐离开了他,就不是属于他的音乐了,他的演奏都是即兴的,从现场、环境、从听众的眼神里,从他对当下和对他人的领悟里,他把他感受到的,用旋律表达出来,没有重复,每次都不一样。
当有机会踏上陆地的时候,他望着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一眼望不到头的城市,他犹豫了,钢琴键是有限的,船也是有限的,而城市是无限的,他选择守护他的有限。
在有限里才能更好的把握无限,而不是在无限里迷失、找不到自己的节奏和韵律,我相信他是明智的,既使最后船退役被炸了,他选择与船同归于无。
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所拥有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懂得善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我在车上,在路上,在有限的空间和短暂的旅途里,思考有限与无限的问题。
我有位同学叫陆永海,他介绍自己的时候不记得他是说“陆地上永远漂浮着一片大海”、还是“大海上永远漂浮着一块陆地”,我们都叫他大海。是的,两者都说的通,地球上各个大陆,是被大海隔断包围的,从上帝视角看,陆地确实漂浮在大海上。而深入海底,各个海洋都是在坚硬的地壳之上的,所以大海又确实漂浮在陆地之上。但不管如何,我们总是生活在地球表面有限的空间里。
在《有限与无限》这本书里,哲学家尼古拉·库兹摩茨从存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了有限与无限的问题:
1.存在分为有限和无限两个层面:
•有限层面指的是现象世界中可感知和可描述的事物。
•无限层面指的是超越有限世界的更深层存在。
2.认识论层面:
•人类的理性认知能力只能处理有限层面的事物,无法完全认识无限层面。
•对无限的认识也需要借助于非理性的直觉、直觉洞见等方式。
3. 本体论层面:
•有限与无限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有限存在源于无限存在,无限存在超越但又内在于有限存在。
他强调:人不仅可以在有限中寻找无限,在短暂中感受永恒,也可以努力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追求对无限的理解和体验。
还有一本书叫《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詹姆斯·卡斯),其核心观点是:
1.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的区分:
•有限游戏是在明确的规则和目标下进行的游戏,目的在于获胜。
•无限游戏是没有明确终点,目的在于继续游戏本身,保持游戏的进行。
2.社会生活中的两种游戏:
•大多数人生活在有限游戏中,目标是获得金钱、地位、权力等有形利益。
•少数人理解并投身于无限游戏,超越短期利益,专注于维系社会共同体。
3.倡导与建议:
•分析有限游戏导致的诸多社会问题,如利益冲突、集权倾向等。
•倡导人们应该转向无限游戏的思维模式,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人生。
•强调政治、经济、教育等层面应该以无限游戏的原则来重塑制度。
简单来说:有限游戏追求输赢,无限游戏永远在探寻边界,寻求共赢。
人生就像这短暂的旅程,是有限的,但它可以是一种无限游戏,取决于我们以何种态度与姿态去展开我们的生活。有人可以把日子过得很宽广,也有人把日子过得很局促。我的老师说:人生站位、关注点。
是的,人会选择哪条路,走到哪里,站位、关注点不同。
活着,就在于不断拓展自己的有限认知和自我的边界,努力超越自己的有限性。一滴水要想不枯竭,要将自己融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