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也不能免俗地给俩个女儿预约了去香港打疫苗,于是高频密集地来往香港多次。对香港这个地方和那里的人有了更直观的接触和观察,怎么说呢,感情很复杂。
我喜欢香港。这里有便捷的交通,优质的空气,世界各地的美食,高效有序的办事环境。既满足各种档次各大品牌购物的需求,也能享受夜晚登上中环酒店顶楼酒吧,一边欣赏五彩斑斓的夜景一边啜饮美酒,笑谈人生。
可是,有一点,却让我暗有不爽,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香港人怎么那么不爱笑呢?!
不是不礼貌,而是冷冷的,淡淡的,拒你千里之外。
其实这个感受,我第一次去香港就体会到了。那是1998年,香港回归的第二年,因为陪公司老总参加一个行业研讨会,香港办事处的人全程高端接待,入住金钟的港丽酒店,楼下就是太古广场。第一次出境,行程又安排得很满,单独行动的机会少之又少。总算某天晚上可以自由活动,人生地不熟,也没有做攻略的概念,想想就在附近吃吃逛逛吧。
不记得想要去个什么地方吧,在太古广场宽敞豪华,弥漫特别香味的大厅里,远远看到一位身穿制服的帅哥保安,赶紧快步走过去。我走近他,还有几步路的距离,正要张嘴询问,却见他后退一步;我第一反应是,空间这么宽阔,离得远可能听不清我说的话啊,于是再往前一步,他再后退。我停下,终于意识到了什么。保安礼貌又矜持地、用很生疏的港式普通话答复了我的询问,没有笑容,亦不热情。我落寞地道谢、离开。
总之,第一次香港之旅,没有给我留下特别好的印象。只记得说英语比说国语更招人待见,餐厅里人满为患、没人领位不可以随便进入,结帐后的零钱要做小费给服务员……那个屡次后退,面无表情,好像视我为洪水猛兽的年轻保安却是伤我最深!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篇香港女作家张家瑜写的短文,却发现,原来这不只是我个人的感受啊,香港人的笑容,真的很少!
无论是北角或是深水埗非常市井街巷里的小吃店杂货摊老板,吃一碗鱼蛋,买一瓶水,手脚麻利地端上来递给你外加找零钱,不多说一句话,也没有一丝笑容,表情淡然。即使想让你多买点什么,也只是语气平静地推荐,没有过分的热情。“买最好,不买拉倒。”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购物广场里的女店员们,表现会有所不同。如果你只是window shopping,进去随便逛一逛,通常没人上来招呼你。但如果你停留的时间有点久,对某些款式表现出明显兴趣的话,就会有一个女服务员上前推销(我遇到的都是女性)。坦白讲,她们的推销技巧是过硬的,三言两语就能比较快速切中要害,了解顾客需求,然后开始有针对性做推荐。
女性消费者通常都有贪小便宜的心理吧,服务员可能会漫不经心地提到多买一件再打8折,或是送个品牌独有的定制小礼物,云云。看你已经确定要下单了,再补一句:最近XX假期做活动,很划算的,不如再给家人带一件喽!说得好像你只给自己买怎么这么自私,多买一双就对了!
整个过程宾主尽欢,双方你言我语,你挑我选,一手签单,一手提货,满意成交。如果有笑容,那么那份不那么真诚的笑容也在跟你say goodbye后凝固、而后慢慢消失。在你转一圈又再次经过店铺时,恍然已是昨夜星辰,沦为熟悉的陌生人了。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作者分析说因为香港人务实,高效的作风性格使然。笑,不是必要条件,打一份工,把事情做好,比什么都强,何必花心思强笑讨好客人呢?
也对,也不对。
把工作做好,天经地义,没错。但如果能加一点真诚的、热情的、有感染力的笑容在里面,会不会因为大家更开心,而让工作完成得更快,质量更高,效果更好,业绩更显著呢?
女儿在香港打疫苗就是一位原本完全不认识的、朋友的朋友,帮忙预约,忙前忙后。她工作忙碌,但每次见到她,总是神采熠熠,笑容满面。来车站接送,陪我们去诊所,请我们吃饭,送小熊饼干给女儿。小贝告诉我,她非常喜欢阿姨,因为阿姨人太好了,总是笑眯眯的。孩子的心是纯净的,也是敏感的,她能真切地感受到别人对她的好。而这种友善也一定会得到回报。
突然想起2008年带大女儿来香港玩,从迪士尼返回市区的地铁上,女儿累了,坐在我的腿上扑在怀里默不作声。紧挨着我们的一位年轻女士主动搭话,问些:小朋友几岁了?迪士尼好不好玩?喜欢香港吗?之类的,她看起来朴素随意,笑容真诚自然,现在想来,仍温暖如初。
所以呵,香港,香港人,我喜欢你再多一点笑容,你配得上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