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门坏了。这件小事,让我发了一通“用户体验”的牢骚。
事情是这样的:
大概下午的时候,公司的玻璃门坏了,其中半扇推开之后,无法自动关闭。
那是一扇电动的、带门禁和指纹打卡的玻璃门,所以,以我多年科研的经验判断,应该是弹簧坏了。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
门坏了之后,行政小妹儿很着慌——我们公司里养了猫,经常到处乱窜。门要是关不严,它们就窜溜了。
行政小妹儿立刻在公司群里发了通知,让大家注意关门。
而且很快,小妹儿写了两张纸条贴在那半扇坏掉的门上,提醒大家使用另外半扇。——她虽然新来,却是个认真负责的小妹儿。
下班的时候,我见到了那张纸条。
那张纸条就像姑娘的假睫毛一样,贴在门上,微微翘起,很显眼。上面是这样写的——“别推我!”旁边还画了一个箭头,指向那半扇正常运转的门。
于是——我,当然没推,而是拉开了它……拉,开,了,它。
事情的经过,大概就是这样。
我看着那扇被我打开、却又无法自动关闭的门,内心隐约觉得,我好像中了一个圈套。
我写下这些,对行政小妹毫无恶意,虽然那张纸条确实让我觉得笨的可爱。
我想表达的是,作为毫不知情的用户,在面对产品的糟糕引导体验时、发现自己进入“圈套”时的感受。
那种感觉就像:
· 点击了软件下载网站上的“点击下载”按钮,却打开的是迅雷下载软件的页面;
· 电脑启动时,看见屏幕上提示:找不到键盘,请按任意键继续;
· 点击了右下角弹窗广告上的红叉,却发现红叉也是广告的一部分;
· 在草榴看片,缓冲到了99%,你点击了一下播放键,反而什么都没了;
……
……
我想,产品经理在设计体验流程时,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想把流程“说清”。
而作为一个用户体验的门外汉,我的意见是——不要考虑“说清”的问题,因为你说不清。你说得越多,歧义越多。
既然说不清,我们该怎么办呢?好办——你想让用户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直接给出行动指引,让他行动。
比如我们组里的产品经理,和AE讨论,怎样引导用户进入下一个页面进行分享,而不是在这个页面就分享。他们商量了半天引导文案,争论半天无果,最后来找我。
我说,好办,把所有东西都删掉,在这个页面上只留一个巨大的图片按钮,上面写着——“点击进入,立刻分享!”
比如那扇门,我觉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右边那扇正常运转的门上,大大的写上“推右门”。而在那扇坏掉的门上打上一个巨大的套圈红叉,就像一个巨大的伤疤,让人一看就知道它完蛋了,它不行了,它管不事儿了。
坏掉的门上不需要写字。如果非要写字,就写“朋友,此门已死,有事烧纸!”
当然,这不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而是为了表现一个有情怀的公司,对那扇尽忠职守因公殉职的大门的深切怀念。
PS:明天,行政小妹儿赶紧找人把门修一下吧。不然我明天会写一篇《关于智讯行政小妹不得不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