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生今年读初二了,妈妈一直想方设法给她报了各种培训班,结果都一样,学习成绩毫无起色,妈妈很无奈又充满了焦虑地说:“闺女呀,你咋就不爱学习呢?你整天围在同学们身边做些不费脑的事干什么呀?”
小女生平时喜欢为集体付出,只要同学们有需要,她总是很开心去做,她觉得帮助别人和能为别人服务使自己感到高兴。
小女生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学不进,除了学习,其它杂活都做得无比出色。比如织毛线,小小年纪就心灵手巧。
这会正在织着毛线的小女生告诉妈妈,老师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相反,现在有很多的孩子家庭条件较好,父母花大价钱把他们送到学校,又送进各种补习班,依然不爱学习。
昨天有个高一的孩子就问:“老师,高考哪个科目容易考?学什么才容易呀?我感觉好难呀?”小小年纪就有投机取巧的心思,不想付出或者说不想通过辛苦训练就想坐享其成,怎么可能呢?
还有一个高三的孩子,现在竟有推迟参加高考的想法!她说:“天啊,我感觉自己考不上大学了,怎么办?要不明年再考吧?”这话若让父母听到该多揪心呀。孩子还说,还有其它同学打算再复读一年再去参加高考。
我有个小堂妹也是类似情况,虽然是农村孩子,没有城里的孩子早早就玩上了手机,可是也不爱学习,她竟然说“我要去挣钱,读书以后也是要挣钱的,我要早点出去挣钱,不想读书了”。她说这话时才读小学四年级,后来成绩也不好。
有条件的送去读书,不认真读,多半是这样的:无论老师讲的好与不好,她一路积极回应你好、懂了,可是你再问一句她啥也答不上来。到了补习班,老师讲一题,就会一题,再让她独自完成类似的题,她傻愣愣的看着你,那个表情就告诉你“我不会”。这哪是不会呀,分明是不愿意动脑筋,依赖老师习惯了,反正不懂的老师会告诉我怎么做,考试老师给我押题去记去背,还学什么呢?
时间长了都形成了这样的怪心理:老师(或家长)总会提前教(其实就是告诉)我知识,开学再学一遍,不会的听老师讲,不管学会学不会,人坐在那听就是了,不会的跟不上的就出去外面补课去,临时抱佛脚,熬熬夜就补回来了。
恶性循环,对人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尽管这样的情况不是最多,但也很严重,孩子并非不聪明不爱学习,是从小就被各种提前教育给学怕了学傻了,对知识都没有足够的热情和好奇,对电子产品却能无师自通,快速掌握还能沉迷其中乐在其中!
如果说家庭教育对孩子有影响的话,那就是父母不要太着急了,过早的把孩子送到学习班去,孩子从小到大就没得拥有过属于孩童的快乐,更别说体验学习的快乐了,早就被父母移植的焦虑给淹没了。
越来越多的80,90后年轻父母逐渐意识到,陪伴孩子长大需要耐心等待,就像陪伴年老的父母也需要耐心一样的,爱,不需要赶时间,用心爱,慢慢来,就像歌词里唱的“坐着摇椅慢慢变老”。用心和孩子长大,彼此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人生道路,亲子关系只是人生长河中最重要的关系而已,但不是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