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应急教育的实践经验、应急教育的目的、应急教育实施对象的普遍性, 我们将应急教育的内容分为应急知识、应急技能、应急意识和应急心理四个部分.
1.应急知识
应急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对突发事件应急自救和灾害预防的相关知识,它在经过反复的实践检验以后具有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例如,自然灾害的种类, 各种灾害的成因、特点,灾害发生的预兆,不同灾害的预警信号,各种灾害的预防措施, 以及灾害来临时的逃生救护知识.应急知识一般是在学校或者社区活动场所、纪念场馆和救援基地等其他固定教学场所,由专、兼职教师讲授的各种突发事件常识及其防范与应对的方法、技巧。
2.应急技能
应急技能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一系列救援与逃生动作,包括急救、消防、游泳、预警、撤离等,需要经过不断的培训与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应急技能主要是依托学校、志愿者组织、基层社区组织、应急救援培训基地、灾害纪念场馆等机构,联合相关应急部门,开展救援培训与应急演练活动,由教官在特定场所借助道具设备对参与者进行自救与他救培训,并通过各种实战演练等方式检验与培养参与者的综合应急能力。
3.应急意识
应急意识是指人们对突发事件即将发生时自觉主动应用自身拥有的应急知识给予关注、分析,并对危机发生后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预计以及对危机来临时的应对措施意识.应急意识可以让人们在危机事件爆发前就处于有准备的主动状态,与应急知识不同,它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成分占主导.例如,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表现为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的瞬间对突发事件原因、处理预案及行动方案产生的综合认识;普通民众的应急意识表现为在遇到自然灾害的征兆时,能够主动识别判断,并下意识地采取自救和互救行动.不是每个人的意识程度都能达到一致,也不是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都相同.一般来讲,应急意识可以分为突发事件爆发前的防灾应急意识、突发事件爆发中的应对意识、突发事件爆发后的生活重建意识.要具备一定的应急意识,就要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至少有初步的认知和相当程度的重视.应急意识主要是通过节日纪活动、媒体宣传等形式开展的应急科普宣传活动和应急知识培训逐步培养起来的,它成为人们思维的一部分,指导人们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行为.
4.应急心理
应急心理是指人们对突发事件本身和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伤害的主观反映。心理素质强的人往往在事中及事后受到的创伤最低;而心理素质薄弱的人,在事后受创严重,容易在突发事件后发生应急创伤,以及形成事故灾难的应激反应综合征。应急心理教育要求通过系列应急教育活动,在突发事件爆发前使人们认识到种种突发事件发生后可能的伤害、可能出现的场景,做好心埋准备;在突发事件爆发过程中启发、诱导人们逐渐接受事实,形成从容镇定、积极应对的心态;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引导人们从伤害中走出来,完成灾后的心理重建.应急心理是在应急意识培养、应急知识传授和应急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也包括针对突发事件受害者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急心理和应急意识都是指人们主观上的应急素养。
应急意识着重于"突发事件是什么,怎么办"的教育;
应急心理则重于"突发事件的后果是什么,怎么办"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