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史铁生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一位青年作家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这是史铁生《我与地坛》散文集中,散文部分的一段话语,是地坛也是他的创作天地。史铁生著名小说家、文学家。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散文与小说发表。
这本散文诗歌集选取了《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秋天的怀念》、《合欢树》、《黄土地情歌》作品,文章均为作者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优美的文字中包含着对生命、青春、爱人、亲友、故土的热爱。他的文字充满神奇魅力,具有穿透时光与心灵的力量,并有一种对命运的诗意把握,让读者能够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
《我与地坛》地坛离我家很近,他的出现或是为了等待作者的出生,等待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然后彼此相遇,互相依靠。在这个园中,看过些许人的故事,些许人的来来往往。设若有一位园神的话,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有个青年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恓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当然,他也一定会注意到一位母亲,担心儿子,总是默默地躲在一个角落里或者悄悄地或是安安静静地守护着自己的儿子,看着儿子在园中沉静、思考、睡觉、写作......
《合欢树》是母亲在去劳动局给作者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种在花盆里,后来长大了竟然是一棵合欢树。这合欢树是母亲喜欢的,当时母亲的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只叹息一回,但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她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长出了叶子,而且茂盛,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是好的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后来,搬了家,悲痛使得大家忘记了那棵小树。
《我二十一岁那年》这一年,大概是最煎熬的一年,也是最想放弃最想去抗衡的一年。然而,二十一岁过去,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住进医院时没有料到的。没有死去,但是再也不能走了,对于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时仍旧默念着“上帝保佑”而后又陷入茫然。但是终究认识了神,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外,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