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经常听到一个词语“内卷化”,不明觉厉。查了下资料,其实不算是多新鲜的概念。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这一概念是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投入更多人力,却不能提高总值和单位人均产值。这不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嘛!
吉尔茨把“内卷化”的概念进行了扩展,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万维纲老师的视角犀利:
内卷的关键不在于有竞争,而在于“向内演化”,是精细化,是低水平的复杂。内耗是危机,内卷却是一种无声的悲哀。陷入内卷的人很可能乐在其中,都不觉得那是悲哀。
身边这样的情形挺多的。在大学的时候,有一个课外学分制度,比如参加讲座、参加比赛,能够获得学分,学分在评选奖学金时一定权重。结果每次讲座提前一两个小时大家都去占座,显得气氛热烈,实际上许多人讲座内容毫不关心,只为那一个学分。然而,每年的奖学金总额是固定的。大家就陷入到拼抢课外学分来获取有限的奖学金,还有人想了好多种攻略,这也算是内卷化了。
高考,可能是最典型的内卷化例子了。明明是比较基础的知识,为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故意设置一些刁钻的题目来筛选考生。花了大量的精力,培养了许多做题家。这也是一种无奈的平衡,虽然内卷化一点,但最公平了。
我所在单位职级晋升也存在内卷化现象。每年晋升名额有限,然而大家业绩都差不多,谁上谁不上呢?就看谁平时对晋升最费心了,多堆砌点报告,多一点概率。实际上,大家都明白,堆砌的报告基本上没啥价值,但都得堆啊,还得像模像样,煞有其事。如果把这个功夫用在学习创新上,应该会提高不少效益吧。
跳出内卷化,一个关键的点是时常站在高一点视角来打量正在做的事情。或许即便暂时没法逃离,也明白哪些是迫不得已,哪些才是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