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章】
1.
【内容】:第二章的胜利升空与第三章飞船失联构成小说里第一个情节上的冲突。一直没有出现的马飞家属,也在第三章末尾出现,并由此将时间带回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小技巧】
1.
不经意出现的对话,会让人物形象立体起来。
“电梯停在了塔架九层,火箭舱门徐徐打开。马飞和顾星河对视一眼,都深深吸了口气。
“上次出任务回来,有记者问我,站在舱门口时是如何消除紧张情绪的?”
“如何?”
“我知道并没有紧张这个选择。”顾星河微微一笑。
(简单的对话,刻画出顾星河沉着冷静的性格,与马飞的浪漫形成对比,让人物形象,也为后面马飞出舱修理事件,作了合理的解释。)
2.
火箭升空描写及场馆内欢呼场面
山呼海啸般的轰鸣声中,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火箭尾部喷射出炽热火焰,发射台下储存的上千吨水瞬间化为水蒸汽。烈焰与水雾之中,火箭徐徐升空。
飞行速度一点点加上来,推力越来越大。马飞和顾星河紧闭双眼,屏住呼吸,承受着剧烈的抖动负荷。那是令人肝胆俱碎的压力,是自然之神向英雄发起的第一次挑战。
3.
发射大厅里观看大屏幕的人群爆发出欢呼声…… 旁边的座位仍然空着。重大事件发生,发射大厅的欢呼雀跃与空置的座位形成对比,从大场景描写过渡到聚焦顾星河家属的反应,作者还在进一步蓄势,吊起读者的胃口。
4. 没有了大气的遮挡,从舷窗射进来的光线非常明亮。细微的灰尘仿佛都活了,小鱼一般在光线里游来游去。而小鱼穿梭躲藏的水草则是飞船里的所有绳子和束缚带,它们全都竖立起来,微微摇动。(形象生动的太空描写。)
5. 顾星河解开束缚带:“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看地球,什么感想?”
“大西洋不是瘪着的。”
顾星河一愣。
马飞笑了:“我从小形成的印象,大西洋应该瘪下一块儿,大半个非洲都有点儿坑坑洼洼跟被狗啃过似的,北极,地球的顶部,是鼓出来的一个大包。”
“嗯……你们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飞又转头看向窗外,眼睛反射出星光:“多美啊,如果他也能看见这些就好了。”
“谁?”
没有回答。
(第二章出现二处顾星河与马飞的对话,对话二表现出马飞浪漫而富有想象力(也可以看出一种大胆)的一面,这为后来的出舱事件作了铺垫,解释了为什么出舱工作的会是马飞而不是顾星河。文末还没有为那个神秘人物揭底。)
6. 第三章开头交待了飞船失踪,然后以一段场景描写带出压抑的氛围。
“总局的会议室 有一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装修风格。四白落地的墙面,简单的石膏吊顶,赭红羊毛地毯。窄窄的玻璃窗上挂着米色的织锦窗帘,窗台下面是用来包裹暖气片的木头箱子,热胀冷缩给桦木箱子表面留下了斑驳的纹路。
秋天里,这种缺乏采光朴素装修越发显得室内暗淡寒冷。
整间屋子里只有一件东西傲然而立、光彩夺目,那便是大门正对的墙上高悬着的卫星模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实物模型。
(这里先是用一段肃穆的环境描写来渲染环境的压抑,注意此处运用的技七:用卫星模型的光彩夺目来反衬会议室的暗淡寒冷,直指形成压抑氛围的本身:飞船失踪。首长提出的设计要求,进一步让压抑上升到顶点。)
7.“执行了无数次任务,指挥了更多次的任务,潘万里对这十二字的设计要求简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可这一刻,吐出这十二个字,他却感到连张开嘴发音都非常困难。首长没有再说话,起身走了,其他人也匆匆跟了出去。会议室里只留下潘万里一个人。已经是傍晚,屋内的光线越发暗淡了。电视里的音乐还在热烈地响着,与环境产生奇异的对比。他咬着牙关,握紧拳头,如一尊钢铁雕塑,死死地凝视着电视里的“东方红一号”卫星。”
(注意一个人紧张羞愧压抑时的状态。)
8.“潘万里不知道的是,那座占据他所有心思的飞船里,此时的气氛倒相当平静。”
(地面的焦虑与飞船上的平静形成对比。)
9.“‘我和您不一样。您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传奇,命中注定就得干这个’。马飞忽然转头看了看窗外的地球,‘我呢,天生是世界上最蠢的孩子。比最蠢恐怕还要再蠢一点。我能有今天,都因为我的家人。’”(再一次以马飞之口,带出两人的身份差异,另外也引出这个神秘家属,最后的说话,将时间线回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