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授课老师:郭旭阳
老师单位: 郑州市郑东新区玉溪路第一小学
学生:永平路小学四年级孩子
2024年10月24日 下午3:42 语音转文本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戎”是需要我们写会的字。请仔细观察 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不能把“戎”里面的撇写成竖。
师:是的,这是一笔竖撇。好,我们一起来板书课题。“戎”字先写长横,长横写完写短横,一笔竖撇,主笔斜钩要有力,最后撇点别忘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在本子上认认真真的地把“戎”字写两遍。写完后同桌按照以上评价标准互评一下,注意我们的写字姿势。评价过后你可以再写一个,看看有没有比前两个写的更好。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完了。课题再来看一看,它呢有点长,怎样读好它?你来说。
生:王戎/不取到旁。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王戎是一个人名。不取是他不取树上的李子。
师:他不取树上的李子怎么说更准确?不怎么样?不去摘树上的李子。“道旁李”指的是道路旁李子树的李子。这样停顿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请坐。好,来,我们一起齐读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师:那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你来说。生:李子王戎为什么不摘呢?
师:王戎为什么不摘?还有吗?
生:那个道指的是什么意思?
师:古代他们没有马路,道指的是什么意思?看,仅从课题同学们就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本册书的第二单元是我们的阅读策略单元,在那个单元中我们学习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阅读策略,还记得是什么吗?是的,提问,那今天我们就再用到这个策略来学习这篇文言文。那下面就请同学们翻开自读课文,读的过程中,你想到什么问题就简单的批注在旁边。好,开始吧。
师:好,我看到同学们写下了很多问题。文言文呀重在读,所以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需要解决你们提出的哪些问题?好,你来说。
生:“唯戎不动”,为什么王戎他不动呢?李子那么好吃,他为什么不动?
师:是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但是看老师的提示,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要学会去梳理你的问题。
生:“看道边李树”后面这一句话,它那个“多子”是念“折(zhe)枝”还是念什么呢?
师:有一个多音字。是的,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就要解决字音的问题。谁来说这一句这个字应该读什么音?为什么?好,你来解答。
生:这个字读(zhe)。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生:道边的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都把树给压折了。
师:树枝都压折了,把树枝给压弯了。把树枝都压弯了,所以在这里读(zhe)。把掌声送给他。我追问了他那么多,他都答上来了。来我们看看折这个字,它是一个多音字,在读折(zhe)的时候可以表示翻转,读折(she)的时候有断、弄断、损、使弯曲等意,读折(she)的时候,有断、亏损等意思,所以多音字要依句定音。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生读句子。
师:把这个音要学会批注。还有吗?
生:为什么此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为什么王戎这么确定他是苦李呢?你和刚刚那位同学的问题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在读音上有问题的?你来说。这个字和我们平常经常见的哪个字很相像?所以在字形上要做区分。好,同学们刚刚提出了有关读音的问题,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关注这些问题,自己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够三遍再停下来,好,开始吧。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好,请你来读一下。
一生读课文。
师:字音准确,声音洪亮。还有谁想来读?好,请你来。
又一生读课文。
师:不急不慢的。来,我们一起读。
师生共读课文。
师:从课题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的是王戎不摘道路旁李子树上的李子这个小故事。那想把这个故事了解清楚,需要解决。刚刚提出的哪些问题?刚刚就已经有同学提出了,是不是你?是你来提问的对不对?好,请你再把问题重复。
生:为什么道边的树上李子多,为什么他就是苦李?
师:是的,王戎怎么知道这是苦李的?谁对这个问题有思考?好,最后一排的女生。
生:我觉得是因为李树这么多果子,大家都走了这条道,都没有摘,说明大家都知道这个李子是苦的。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没有对这个问题还有思考的同学?好,你来说。
生:肯定路旁的人都想,这个东西那么多人都没有吃,说明这个东西它绝对是不好吃,所以那些路人们都没有去摘。
师:这是王戎心里想的,还有吗?
生:如果这个李子是甜的话,那肯定早有人路过就把李子给摘完了。
师:是呀,如果是甜的,大家都摘完了,所以在文中王戎怎么说?一起来读。
生:“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这就是王戎的想法,还有没有问题?在理解的过程中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好,你来说。
生:课文中连续出现了三个“之”,这个“之”的意思是什么呢?
师:你预习的好。课本出现了三个“之”,这三个“之”我们先来找找它。第一个“之”在“诸儿竞走取之”这里。“之”指代的是什么?你说。
生:就是摘李子。
师:所以这里的“之”指代的是李子。来,第二个“之”出现在哪儿?“人问之”,这个“之”又指代什么?好,你来说。
生:就是别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摘道旁的李子。
师:这件事儿对不对?大家在问他“之”指代了“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这件事儿?第三个“之”在哪儿?“取之”,这个“之”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说。唉,“摘李树上的李子”指代的是“李子”。你们发现的问题太有价值了,“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词,理解了它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
师:那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故事的起因是“诸儿竞走取之”。有不同意见。大家都举手了,你来说。
生:起因是“王戎七岁,尝于诸小儿游”。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起因是王戎7岁时,曾与其他小孩子一起游玩。
师:还有人举手。
生:是他们在玩耍的时候,看到道路边的李树上的李子都多到把树枝给压弯了。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怎么概括?
生:起因是王戎和小孩们在玩,她在旁边看到一个李树的果子,多的都把树枝压弯了。
师:所以我们可以概括为“道旁李多”。那故事的经过讲王戎,主要人物王戎和诸小儿在面对道旁李多的时候,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王戎是?”我们一起说。
生:文中说“唯戎不动”。
师:只有王戎不动,诸小孩呢?一起说。
生:“竞走取之”。
师:跑过去摘李子。最后故事的结果是?
生:“取之,信然。”
师:好。梳理了故事的情节,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同桌两人,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师:我看同学们都讲完了,我们知道文言文的语言非常的简练,所以他在写的时候呢可能就会把一些内容省去,那今天我们能不能在刚刚梳理的情节之上再给它加上一些细节,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的丰富生动。那请你们想一想,想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可以加上哪些内容?好,你来说。
生:表示先后的词语。
师:加上表示先后的词语,能把故事讲得更有逻辑,还有吗?
生:可以加上小孩在游玩的时候,有一个小孩他突然发现道旁边李子都把树枝给压弯了。
师:把这个细节加上。还能加什么?好,你来说。
生:还可以加一些关联词。
师:加上关联词,让你的故事更清楚,还有吗?
生:还可以加上,为什么王戎知道路边的李数肯定是苦来呢?
师:对,把王戎心里想的加进去,还有吗?
生:还可以讲一下李子的颜色。
师:对呀,这棵李子树上的李子长得怎么样?能不能描写一下。能还能加什么?你来说。
生:还可以把所有的物品都加上修饰语,
师:把你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能不能用上?还有什么?好,你来说。
生:可以把他们的对话丰富一下。
师:是呀,小朋友们怎么问王戎的?王戎解释了之后,小朋友们一定就信了吗?联系你们平常跟伙伴交流的过程,是不是还可能会问些什么,都可以加。还能加什么?你来说。
生:我们还可以加一些动词,小朋友们是怎么去摘椅子的?
师:动作描写能不能加上?看看你们想到了这么多。那下面就请同学们4人为一小组,先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注意,每一位同学一个人讲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随时做补充。讲的时候要关注一下我们的评价标准,一会儿呢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讲,好不好?开始吧。
师:刚刚我询问了大部分小组,都讲完了,哪个小组想先来试一试?这个小组举手的最多了,好。你们派的代表是你吗?请你走到前面。
生:王戎7岁的时候,曾与很多小朋友一起去游玩,他们到道路旁的时候,看到那里有很多李子,上面的李子又大又红,把树枝都给压弯了,他们就争先恐后的去抢李子。王戎当时就想,李树在道边还那么多李子肯定是不好吃的,李子有可能是苦的,他就站那不动。有一个小朋友注意到了就去问他,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抢李子呀?要不然李子就没有了。王蓉回答他,李树在路旁还有这么多李子,很可能是,肯定是苦的李子。那个小朋友去摘了一个李子尝了尝,果然是很苦的李子。
师:好,谁来评价一下他的故事?大家听完谁来评价?好,你来说。
生:这位同学的发言很自信大方,声音洪亮,而且还加上了很多形容词。
师:一个会讲一个会听。好,还有谁想来讲给大家听?
生:曾经,王戎7岁和旁边的和其他小孩游玩。有一个小孩指着旁边的李树,看,那里的李子又红又大,都把树枝给压弯了。旁边的小孩见了都去抢,但唯独只有王戎不动。别的人看见之后,问他为什么不去抢食?他回答路边那么多人走过这条道,如果李子是甜的,那李子早被抢完了,但李子如果是苦的,那大家都不会摘。小孩们尝了尝,果然如此。
师:好,你来评价。
生:他非常自信,然后说话声音还非常大。可是就是他说的可以再具体的描述一下。
师:他的建议你可以接受。你对他说我可以接受。谢谢他,一个能给你建议的同学是能帮助你进步的同学。最后一个名额,谁挑战不拿书来讲,谁想试一试?你特别自信你来。你帮他举手的,真好。
生:那一年王戎7岁,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玩。有一天,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来到了一个道路旁边,突然有一个小朋友喊道:你看那棵树上的果子把这个树枝都压弯了。所有的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生怕自己拿不到李子,但是只有王戎他站在地上没有动弹。很多的路人都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拿李子来吃呢?王戎回答这个李子在道路旁边,但没有一个人敢去吃他,所以他的果子是苦的。那些小朋友们不相信都摘下尝了尝,却个个都是苦的,最后他们相信了王戎。
师:大家都笑了。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怪不得你的小组成员都帮你举手了。谁来评价一下他的故事?好,你来说。
生:他讲的很生动,非常生动,大家刚刚都笑了。
师:同学们呀刚刚把这个故事不仅讲的丰富生动,而且你们有没有听出来你们都讲出了两个版本的故事?有的小朋友说“人问之”是诸小儿在问。刚刚这位同学讲谁在问?是呀。这篇课文是被人口口相传记载在书中的,所以是谁都有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们有自己的理解,非常好。
师:那今天呀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共同探讨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我们知道课文写的就是王戎7岁时的普通的某一天所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被人口口相传记载在书中流传至今,那今天我们作为少年儿童,为什么要读这样的文章?好,最后一个女生请你说,他们想让我们就是做什么的呢?
生:我想是让我们学习王蓉,观察思考,在行动。
师:是的,三思而后行。还有吗?你说。
生:他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凡事要仔细看,你不要只看外表。因为这个李子它虽然又大又红,但是它其实还没熟,其实是苦大,因为没有人摘。
师:还有吗?
生: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看问题,不要光看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师:透过现象看本质,多么深刻的一个道理。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是让我们学习王戎的仔细观察,冷静思考。
师:仔细观察,冷静思考。还有,你来说。
生:我们在看到一些事物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先思考再去做,因为有些事情它就像化了一层妆一样,虽然它的外表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它的内部却具有着没有一个人能知道的事情。
师:是呀,内里是什么呢?就需要我们一定去好好的思考探究,所以一定不要盲目行动。
生:学习王戎。因为在文中说了,其他小朋友都是“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他有自己的思考,有主见、不盲从。
师:再次回到文本,这是一篇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这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曾经有位美学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悠悠的过去像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之所以还能认识这片天空,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点点星光。我想文言文就是那漆黑天空中的点点星光,所以我们今天去读,不仅是读这个故事,读的更是王戎的智慧,为的是让我们从古代这些名士的身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智慧,进而也让我们成长为一名有智慧的少年。因为少年智则使得国智。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这样一本书是《世说新语》,在里面还记载了许多少年俊杰的故事,课下就请同学们找来这本书,让我们用今天学习的方法来读一读杨世子的故事,看看能不能读得懂。下节课我们来分享交流一下。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