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大意】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人,各种恶习也随着增加。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的圆滑,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解读一】我们知道“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儒家弟子孟子的观点,其实也是这种思想对我们的影响远大。其实为什么会人之初,性本善呢?我想刚出生的人都是一张白纸,一个没有涉世之人,他的最原始的思想是纯洁无暇的。但是随着孩子长大,吃妈妈的奶水,在他的第一个开始有自私思想就出现了。他会完全霸占母亲的乳房,谁也拿不走。随着会走路会说话,就会骂人就会跑。直到你一直长大,一直接触不同的东西,鱼龙混杂,沾染就会越来越多。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能很多人只顾于表面意思,或者守着过去的理论文化,觉得一个涉世浅的人虽然是沾染的恶习少,可是收获同样很小,虽然阅历丰富的人比较老油条,但是人家获得了各种能力。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的理论基础是不变的,但是思想理解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其实在今天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把点染理解成获得,包括好的,和坏的。把机械理解成城府和处理能力。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涉世未深的人,他得到的锻炼就会很少,养成的习惯同样很少,也许就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一个阅历丰富,走南闯北的老江湖,可能是处事圆滑,比较达炼,到但是他也会变得机械老套守旧没有创新。所以我们要结合两者,取长补短,既要阅历丰富,又要做事保持良心有创新。
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老教授或者老师年龄大了就会安于现状,思维方式也一成不变,很容易被年轻人超越在很多方面。虽然说他们阅历丰富可是学习能力逐渐变弱,创新也不够。年轻人涉世不深,可是学习能力强,创新精神积极。
【解读二】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在原来翻译中,他的意思是: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的圆滑,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其实在今天社会,这句话依然可以为我们导航,为什么?
我们暂且不说雷锋那样的英雄楷模,就说说我们普通人的为人处世吧。也许我们身边会遇到一些人,他们看起来人模人样,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就会暴露出丑陋的一面,看起来平日里彬彬有礼,满腹经纶,一派大师作风,可是背地里却难以启齿,干着不可描述的事情,伤害自己,伤害家人,伤害社会。自以为自己为人处世属于高超,两面派,无人可知,伪装的很好,然而纸包不住火。总是会露出尾巴。
还有历史上的三大奸臣蔡京、秦桧、严嵩,人品很差,但是确实书法大师。所以一个有修养有文化的人,与其去狡猾奸诈,偷奸耍滑,贪图便宜,取得一点甜头,不如修身养性,真诚相待,展现出最真实朴实的一面。品行好,自然人缘好,也当然为真人君子也。但凡那些做了违背良心的事情,或者说太过于在乎脸面和民声,生怕有半点对自己不利不好听的言论,就会委曲求全,事事小心谨慎,提心吊胆的生活。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一个人活在别人的眼里,那还做什么自己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洒脱一点,开心一点,坦诚大度一点,不要总为了博得别人的夸赞,上级的提拔,就强迫改变伪装自己的真实性格而过得担惊受怕。这样就会太累并且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反而会摧毁自我,也是一种慢性自杀。所以我们做人不要过于故意,牵强,伪装,就做一个豁达纯真的自己便很完美。
【解读三】但凡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讲究做事的圆滑,而是要保持朴实、豁达的个性;深谙世事却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历经苍凉却不失纯真,才是最智慧的练达。我国国学大师南怀瑾,季羡林,王国维,钱钟书等都是有文化有修养之人,他们历经沧桑,知识渊博,身上却透露出朴实善良纯真的气质。
所以: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