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率军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惨败于瓦剌,英宗本人也成了也先的俘虏。消息传回京师,朝野震惊,人人自危。
朝廷在短暂的慌乱后,经孙太后同意,任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暂总百官”,固守京师。不过朱祁钰太年轻(此时只有二十一岁),没经历过风雨,心里还是挺慌乱的。
他这一慌乱就差点出了闹出了大事。八月二十三日,朱祁钰在午门左掖门(东侧门)主持朝议,都察院右都御史陈镒,请求法办王振余党。陈镒是越说越激动,想起很多因王振无辜死亡的将士和百姓,居然在朝堂之上痛哭了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平时王振在时,官员们不敢弹劾他,现在他都死了,也是该秋后算账了。官员们也不顾礼仪了,纷纷叫嚷起来,要求"杀其同党,灭其全族"。
还没有适应角色的朱祁钰一下子就慌得不知该如何是好了。这个时候王振的铁杆,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站出来,大声斥责众臣不尊朝廷礼数。
马顺这一说话,官员彻底爆发了,他们直接上前围殴马顺,当着朱祁钰的面把马顺活活打死,紧接着又打死了太监毛贵和王长随(都是王振的亲信),史称午门血案。
因为王振是太监,所以他的很多党羽也是宫中的宦官,打死马顺等人后情绪激动的众臣就自然而然地要求朱祁钰交出王振的其他党羽(也就是宫里的宦官)。
被吓傻的朱祁钰准备先逃跑再说,他真要是一跑了之后面就不好说了。最坏的情况是,宫中王振的余党为自保会纠集锦衣卫屠戮众大臣,朝廷就此分裂,京师还守不守得住就要两说了。
关键时刻,于谦提醒了朱祁钰“请再宣谕群臣,王振罪固当赤族,俟启太后行诛未晚。马顺罪恶应死,勿论。”瞬间就明白过来的朱祁钰马上宣布,马顺等罪有应得,众臣无罪,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内耗。
八月二十八日都察院王文上疏朱祁钰,希望他以江山社稷为重,继承大统,登基称制。朱祁钰直接拒绝,这倒不是他玩三辞三让,是真的不愿意。
第一个原因是害怕。毕竟在土木堡几十万明军全军覆没,现在京师能不能守得住,大家都没底。万一被瓦剌攻陷,自己跑不跑得掉先不说,这亡国之君的骂名是背定了。
第二个原因是不合礼法。有些理由用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去看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在当时却不见得合理。皇位的传承依照的是祖制、宗法,而不是群臣“举荐”,历史上因“举荐”而称帝的全是篡逆。
就算是英宗被俘不能再做皇帝,按照祖制(立嫡立长,兄终弟及)、礼法也应该是他的儿子(朱见深)继位,轮不到朱祁钰。朱见深年幼不能理政?那朱祁钰应该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辅佐英宗的儿子。这不正是文官喊了千年的“三代”美德么?
文官们为何如此这里不摊开说,经过文官们的反复劝谏朱祁钰和孙太后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九月初六日拥立朱祁钰为帝(庙号代宗),定年号景泰,封朱见深为皇太子,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说明:孙太后执意要立朱见深为太子也说明了朱祁钰登基不怎么合乎祖制、礼法。她的意思是你只是暂时代替兄长当皇帝,但是皇位还是你兄长一系的。
登上帝位的代宗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他勤政爱民、宵衣旰食、从谏如流、体恤臣下。简单点说他把合适的人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上,并给予了合适的权力。
首先任用于谦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将大明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并且改革了明朝的军制(废除了京营,开始募兵并组建团营),在短时间内让明军从土木堡的惨败中恢复过来,并且能够稳定边墙的防卫。
其次重用王直、王文等借肃清王振党羽的机会,整治官场。清理了大批不合格的庸官腐吏,大量提拔有真才实学的官员,吏治为之一新。
经济上代宗采取了舒恕的政策,对受灾严重地区,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负,并且赈济灾民,安抚流民。厉行节俭,减免宫廷开支,停止各类采办,又下诏天下巡抚署理各省农桑事务,倾力发展经济。
用吴晗先生的话说,“景帝是个好皇帝,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但是坐稳皇帝位置的代宗,对自己的帝位又有了新的看法 – 我不是代兄御位的天子,是受命于天的天子。
英宗被俘后,也先很快就发现这个人质没啥作用,什么也捞不到。于是也先就改变了思路,想送还英宗改善关系换取互市。也先向明朝派出使者,表明态度并请明朝派人来接太上皇。
说明:也先坚持要求明朝派人来接,实际就是要求明朝正式派出使者。换句话说他就是以英宗为筹码,逼迫明朝议和。朱祁钰各种理由不派使者,实际是暗示也先,你可以撕票了。
这时的朱祁钰是不太想自己的哥哥再回来了,但是又不好直说。搪塞了几次,又拿不出合适的理由说服朝臣,导致其与朝廷重臣矛盾激化。最后被于谦“顾理当速奉迎而”顶死,只好派人去接回太上皇。
甲申,遣侍读商辂迎上皇于居庸关。丙戌,上皇还京师。帝迎于东安门,入居南宫。帝帅百官朝谒。庚寅,赦天下。
这个赦天下是欢庆太上皇还朝,还是庆贺自己完全得到了天下,大家就各抒己见吧。不管怎么说此时朱祁钰是不想把皇帝之位还给太上皇朱祁镇的,而且还把朱祁镇软禁在了南宫,不允许朝中官员们和他接触。
也没有必要指责其心狠手辣,毕竟朱祁钰没有安排他的哥哥“暴疾而亡”,两千多年残酷的皇权斗争里,这都是常规操作。
如果朱祁钰到此为止,也许就不会再有后面的悲剧。但是他在意识到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天子”后,很快就觉得自己的儿子也应该是“受命于天的天子”。
为了达到目的朱祁钰从暗示身边人开始做起。
朱祁钰先是拿自己儿子朱见济的生日作文章。他在宫中跟太监们讲“七月初二日,东宫生日也”。当初宣读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司礼监掌印金英并不上当,回答“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明史纪事本末·代宗篇》)
过了几天后朱祁钰抓了金英一些辫子,把他赶到南京养老去了。并且将反对他易储的汪皇后废黜并打入冷宫。
清理完内廷,朱祁钰就考虑该怎么让外廷的文官们同意。很快机会就来了:
黄矰以私怨戕其弟思明知府冈,灭其家,所司闻于朝。矰惧罪,急遣千户袁洪走京师,上疏劝帝早与亲信大臣密定大计,易建东宫,以一中外之心,绝觊觎之望。
啥意思呢?广西土官都指挥使黄矰杀了其弟弟全家后为自保,派人持书向皇帝献媚建议易储。代宗立刻借题发挥,将黄矰晋升为都督,批复“万里之外,乃有此忠臣”,并下发廷议。
暗示群臣后代宗也明白,这些老江湖都是装傻充愣的高手,就又玩了一手狠的。他安排太监向重臣行贿。
太监王诚、舒良为帝谋,先赐大学士陈循、高穀百金,侍郎江渊、王一宁、萧兹,学士商辂半之,用以缄其口,然犹未发也。
恶意杀人者为忠良,皇帝向重臣行贿,这双管齐下之下,群臣们就算是傻也都明白了皇帝是铁了心要换太子了,皇帝都铁了心,何况这帮大臣当初立他为皇帝也是有小九九的,大臣们还反对啥呢?
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朱祁钰废掉了朱见深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但是到了第二年,只当了1年多皇太子的朱见济就夭折了。
考虑到英宗一脉才是正统,而且朱祁钰又没有别的儿子了。一些大臣上疏代宗,请求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原本朱祁钰就算是不同意,也不会完全否定这个提议。
但是御史钟同非要在伤口上撒盐刺激朱祁钰:
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臣窃以为上皇之子,即陛下之子。沂王天资厚重,足令宗社有托。伏望扩天地之量,敦友于之仁,蠲吉具仪,建复储位,实祖宗无疆之休。
说明:钟同上这道奏疏不是他人傻,看不出杀伤力。是他故意而为,一是可以为自己博名声,二是可以打击皇帝的威严。后期各朝的言官上疏斥骂皇帝是越来越厉害、越来越离谱,目的其实和钟同是一样的。
死了儿子,还被说是天命。朱祁钰哪里受得了这个刺激,把钟同下狱打死。更严重的是朱祁钰自此就杠上了,“我就不立朱见深,我偏要再生一个儿子立为太子”。从景泰四年到景泰八年,他在后宫忙活了四年却一无所获,很多重臣向代宗进言复立朱见深,也被他一一斥退。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为防万一,众臣只得再次上疏请求代宗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仍然拒绝。
朱祁钰是怎么想的,现在已经无从得知,我们只能从他这几年的执拗中去推断。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钻进了牛角尖里,非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不可。虽然现在没有,但他觉得以后会有;虽然现在重病,但他觉得病马上会好;虽然群臣都很焦虑,但他觉得既然已经焦虑了几年,再拖几年也不是问题……
这个时候重臣们也无人愿意领头草拟“遗诏”,局势变得相当微妙。朝廷官员们议论纷纷,不论他们各自是怎么揣测的,他们都认为朱祁钰不想把皇位传给最合法的朱见深;而且他们也都知道如果代宗突然驾崩新任皇帝是需要讨论的。
说明:实际上历代皇帝的遗诏基本都不是皇帝本人的意思,是皇帝驾崩后文官集团、皇族、太后们博弈的结果。重臣们不愿意草拟“遗诏”,一是皇帝没驾崩,万一好转就尴尬了;二是他们觉得按照宗法就该朱见深继位。
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意识到一个获取拥立天功的机会,他们一番密谋,在获取后宫孙太后首肯后,于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发动了“夺门之变”。将被囚禁在南宫的英宗抬入皇宫接受百官朝贺。
鼓钟鸣,群臣百官入贺。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复位后的英宗当即改元天顺,并将弟弟代宗废为郕王,将其软禁到西内永安宫。二月十九日,朱祁钰薨逝,死因不明,有说病死,也有说被太监勒死。
有人觉得于谦等人太过于优柔寡断,他完全可以领军剿灭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实际上按照当时的观点、伦理,于谦拿不出什么有说服力的理由来“平叛”。
首先朱祁钰是暂代英宗朱祁镇做皇帝,皇位还是属于朱祁镇一脉的。偏偏朱祁钰的种种举动就是明摆着不想把皇位还给朱祁镇一脉,所以朱祁镇“夺门”可以说是正当的。其次夺门获得孙太后首肯,石亨他们是打着太后旗号夺门的,于谦拿什么理由来反对太后?
另外当时朱祁钰重病且无子。假设于谦平叛并剿灭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贞和英宗,如果朱祁钰很快驾崩,那么皇位给谁呢?除非于谦想借这个机会篡权,按照祖制宗法,还不是得传给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送他上位报仇么?
对于于谦来说,按道理皇位就是得传到朱祁镇一脉,他又有什么理由在中间插一杠子呢?只不过他没想到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的狠毒罢了。
权力真的是毒药。英宗原本对自己的弟弟朱祁钰还是不错的,封王之后并没有把他赶出京师就藩,自己出征还让他留在京师镇守。但是登上权力巅峰后的朱祁钰却慢慢地淡忘了这些亲情和信任,着魔一般地想把皇位留在自己这一系。
所以是朱祁钰自己挖的坑,坑了自己也坑了于谦。
另外说一句题外话,“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新登位在宗法上也是不合理的。因为皇位只能向晚辈传(传子、传弟),断无向长辈传的道理。真正合法合理的做法是,太上皇通过“夺门之变”扶自己的儿子朱见深登上皇位。实际上可以说太上皇朱祁镇夺了他儿子朱见深的皇位。
所以为了让夺门更有说服力,也为了让自己的功劳更合理。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蛊惑英宗,要让夺门合法就必须让朱祁钰的登基变得不合法,所以于谦等人就必须背非法拥立的锅。这也是最后于谦、王文被处死的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