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不上读后感的感言,这个年纪,总是在别人的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故事。
一,“我明白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浅表交往很难判断对面的人有着怎样的人际关系、爱憎喜恶,很难知道ta真正喜欢谁,又和谁有梁子。”
我的反面例子就发生在上个月。第一次参加儿子同学的生日会。我们转学过来,我是第一次见这么多同学家长,些许有些紧张和局促。几轮寒暄过后,不知道怎么聊到老师。我就开始大放厥词:我们原来在深圳老师如何跟家长沟通,现在的班主任如何如何;小朋友回家反馈吃的不好;作业有时候修改错了;班主任太严肃了对孩子们不用心……我还特淡定的下了结论:老师年轻点儿没事儿,但是态度得好。
一周后,我儿子生日聚会上我才得知那天有位妈妈是家委,跟班主任关系特别好。这时我才回想起我说话时,她笑而不语的样子。
在没搞清楚关系前对人进行点评,说的太多,除了会把天聊死外,也把自己放“坑”里的。所以,铭记社交第一准则:谈事,不对人;少说,多听。
二,“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句牛掰的话是世界三大传记作家之一的茨威格在他那本《命丧断头台的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中说的。
玛丽是奥地利公主,14岁成为法国王太子妃,18岁当上法国王后。 在外人眼里,丈夫很顺从她,由着她的性子建宫殿,办宴会,夜夜笙歌 。 他的亲哥哥从奥地利专程来法国,请求她说,你现在是法兰西王后能不能每天读一小时书,这并不难。
玛丽对哥哥说我不喜欢读书,我喜欢享受生活,二十年后,玛丽上了断头台,被称为断头王后。是啊,那时候她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人到中年,开始喜欢回忆起年轻时候的那些事儿。原来在国企,每日无所事事,没有目标,都不知道职业方向是什么?所有的人都觉得,安逸就好,安稳是福。 于是自己也温水煮青蛙,不思进取,不知道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最后在熬日子的心态下,自己提出了辞职,离开了国企,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对职场依然没有自己的定位,先后换了两次工作,直到现在闲置一年还是没有一技之长,也不知道自己的职场定位如何? 早年的安逸无忧,现在需要偿还了。
在深圳的时候听身边的妈妈讲过一个故事:一个非常成功的金融业的妈妈独自带着孩子 ,年轻时努力打拼,现在到了中年,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孩子也到了读初中的年龄,不跟妈妈有任何的交流,甚至辍学半年,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
是啊,万事皆通,事业,亲情,友情,婚姻爱情,都是如此,既然你选择接受了生活的礼物,享受了这份馈赠,那就坦然地为它付费吧!
三,“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与亲子关系,除了分工,更多的是协作。”
年少时在巴黎五区的一个公园里,看见一位爸爸,是位黑人爸爸,他左手抱着孩子,右手推着推车,而他的白人妻子在后面很悠闲的吃着三明治。而在中国,我想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妈妈蓬头垢面抱着孩子提着东西,而爸爸在后面悠闲自得的要么走着,要么刷着手机。我不是崇洋媚外,这些都只是概率的事情。
婚后老公被派驻海外,我一个人产检,一个人吃饭,父母帮着带孩子,经历了老大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生病,第一次打针,开始学爬,学会走路,而这些,似乎爸爸都不在身边。出于天生的本能,孩子的一惊一动都让我们异常的敏感。在熬了不知道多少的夜晚,看着酣睡的老公,真想一脚踢到床下去。小孩要拉臭臭了,小孩渴了,小孩饿了,而我老公会做的就是丢给我。而这些举足无措,在老二出生之后改善了一些。
所以,芒果台的节目《爸爸去哪儿》能一直这么火,可见爸爸在养育过程中的缺失。中国家庭的大部分分工是女主内,男主外。男人工作好,事业上有成就挣钱了,回到家里,就是爷了。而女人为了家庭,妥协,甚至放弃了事业。谁的付出多?谁为家庭作的贡献大?这不是一道计算题,因为它也算不清。
很多妈妈习惯什么事都自己做,就像年轻时候的我,看不上老公冲牛奶,看不上老公衣服乱放,看不上老公做的饭菜,于是都自己动手。最终,累的是自己,生的是抱怨,伤的是感情。
而现在,在我的认知里边,家是我跟老公的共同体,我们都需要承担,我们都需要贡献。 女人嘛,会撒娇,总归是命好的,学会向老公撒娇,学会向他请求,有些事情不是你会做,就必须得你做。你不提出你的请求,老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帮你,帮你做什么。女人嘛懒惰一点也不是什么坏事,这是家,并不是五星级酒店,乱一点,就乱吧!
生命短暂而生活太多的美好,这就是生活最拧吧的地方。这些坑也许你现在正在挖,也许,你现在正在坑里边,也许你像我一样从坑里边正在爬出来。希望我们都像书里写的那样:知世故而不世故,见过生活伶俐,依然内心向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