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换了工作以后,搬到了稍微宽敞的两居室,家里前任租客又留下了一张长条的空闲书桌,刚好可以覆盖日益增加的书籍量。于是我三天两头就在网上买书,偶尔到了实体书店也非得要抱几本书回来,室友很不能理解,关系稍微差点的泛泛之交都觉得我很作,明明没有学霸心偏要给自己硬塞一堆文书,还要时不时晒一晒装一装,心眼里都觉得我挺会秀的。每每碰上这样的事,我就觉得很委屈。读书不过是我的一种私人喜好罢了,却非得被旁人贴上学霸、作秀等字眼。
这种被误解的情况,从初中开始便是如此。
初中的时候我很喜欢《哈利波特》,所以每到下课时间,当别的小朋友兜着手到处游逛时,我就从书桌底下抽出那本封面很绚烂而奇异的书籍,迫不及待的读起来。那正是一个开始喜欢在背后议论人的年纪,常常会有意无意的听到旁人对我指指点点,因为我初中成绩还算是不错,尤以语文为胜,所以他们常在背后喊我“书呆子”,觉得我看那么多书就是为了考试,那会我的心态不如现在一般的开阔,所以当听到别人在背后这么议论我时,我有一次竟生气的哭了。然后为了避免同班的同学排斥我,我只好收齐自己喜欢的书籍,逢下课时就和她们窝在一起嬉闹,一起讨论明星的绯闻,一起议论学校的老师……书,只能被我兜着回到家,才敢慢慢的细看。
高中的时候,我去了镇里的重点中学,和同学们相处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阅读量如此的匮乏。因为是重点高中,身边自然而然的聚集了一群喜好阅读的朋友,那段时间应该是我读书相对轻松的时光。学业负担不重的高一高二,我和相熟的同学们常常在下课的时候热烈的讨论着我们刚看过的书籍。其实从小学开始,我就迷上了侦探小说,从《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开始》我就跌进深深的推理坑,所以高中那会看得最多的也还是侦探推理类小说。每一次阅读之后的探讨,都像一场头脑风暴,给紧张压迫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些许刺激和趣味。纵使当时的学习环境下,依然有少许同学常常会说我们是一群不务正业的同学,但是依旧阻止不了我们在课堂之下讨论那些有趣故事的脚步。
上了大学以后,我的生活里固定有了阅读的时间。大一的时候,应该学校离市区非常的遥远,读书成了乏味生活的添加剂。周末的时候,我常常拎上一个包和一杯水,在图书馆待上一整天。我在图书馆的楼层里四处游荡,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固定的阅读类型,往往是走着走着,被一个有趣的书名吸引住了,我就在那个书架旁站了一天。那段时间快乐而忧伤,快乐的是我一瞬间“拥有”了很多书籍,忧伤的是室友和旁人对我的误解。最夸张的是同寝室的同学都觉得我很作,人木讷而没长进,当时我很惊讶于她说出的那番不知从哪里来的理论——大学是用来玩的,只有我们这种傻的人才是用来读书的。
当时的我很不屑于反驳她,因为我深知这样的误解太多了。这种误解从初中我开始在学校读书开始,一直延续到如今我毕业跨入职场。有一次在工作群里不知谁引发的话题,说着说着竟然拐到了推荐书籍这一方面,平时在群里沉默寡言的我一开心,就在群里给同事推荐了三本书,过了好一会,一个同事率先回复了我,发了微信里常用的一个“微笑”表情,接着群里的同事纷纷按照序列回复了一模一样的内容。我当时很无奈,什么也没做回复,默默的把群消息删掉。
其实读书对我来说,就像玩游戏、唱歌、画画……一样是我的一种习惯,一种消遣方式。就像听歌一样,你会根据你的心情决定听那首歌,或者那种类型的歌曲,我也会根据自己的状态和渴求,选择怎么样的书籍,是温暖治愈的伊坂幸太郎还是郁结于心的郁达夫,更多的时候,读书给了我一种安全感,像是一个避风塘,在书里,我暂时可以不用管周遭的风暴,可以尽心的享受此刻书带给我的宁静。
每一次出门,我都会带上一本小巧的书,候机时候我会看书,等待办理业务的时候我会看书,有时候搭着地铁感到无聊时我也想看书……看书就像你刷刷微博听听歌玩玩游戏一样,我用书消磨了很多时光,获得很多快乐。在很多时刻,我并不觉得,书和这些其他消遣工具比起来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令人觉得高贵之处,我也并没有因为看到旁人在嘈杂的环境中低头看书而顿感国民阅读的使命,我可能更好奇的是,如何可以做到在摇晃的车厢里看完一整行字,经常会晕车的我佩服着他们不会头晕。
我记得大一刚开始的时候,整个宿舍只有我带了电脑。那个偏僻没有网络的学校宿舍,我常常是无聊的在网上玩游戏,大话、倩女幽魂、CS……记得我第一次在宿舍玩CS,全部舍友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我,表示不敢相信我竟然会玩游戏,而且还是一款在他们眼里带着点血腥的游戏。那时候我回头对她们笑了笑说,这只是我一种消遣习惯,就像读书一样。后半句我一直没有说出口,包括现在我能坦然面对诸多误解,却给不了解释,因为这个解释太装了。就像我可能还要再对他们啰嗦一句,不仅读书,写文章也是我一种习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