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我的视觉里充斥了太多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流不息,所以在最近无意的一次网页浏览时,几近麻木的感观反而被叫做《冬眠》电影的几幅显得寂寥的图片刺激过来。其实就是好奇那些图中的卡帕多西亚外星球般的地貌,才去看这电影的,却也同时发现它正如诸多影评推荐的一样,是适合一个人静心去揣摩观赏的。
影片中重要人物艾登与其妻子尼哈尔,妹妹Necla,共同生活在他经营的小旅店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都是自我为中心,彼此各种看不惯,在交流各种话题时常以争吵收场,特别是艾登的自私傲慢以及在所有人前表现得高人一等,愤世嫉俗,让一个家充满了冰冷。
哈尼尔是这样评论艾登的:我承认你是个成熟的人,忠诚,公平,诚恳。总体来说是这样,我也不能说什么,但有时候你利用这些品质来伤害别人,轻视,羞辱,击溃他们。你强大的道德感,让你憎恨这个世界。你憎恨信徒,因为对你来说,信仰是陈旧无知的标志;你也憎恨没有信仰的人,因为他们既没有昄依宗教也没有理想。。。。。
而哈姆迪是影片中一个很小的人物,共出场四次。连百度百科对该影片的演员介绍中,关于他的叙说都是有误的(误把他哥哥伊斯梅尔当作他介绍了)。但从他那里能感觉到的是真实和活着的一些意义。
阿姆迪和母亲及其哥哥伊斯梅尔一家租住在艾登家的出租房里,因付不起租金,曾拿了家里的电视和冰箱顶账,还是不够。艾登准备通过法院来解决,引起了伊斯梅尔愤恨,其十岁左右的儿子耳濡目染,也憎恨了艾登,在一次下学路上偶遇艾登汽车,趁他们没有防备,用石头砸了车玻璃,被司机抓住送回家。伊斯梅尔和司机在理论一番后眼看要发生肢体冲突,哈姆迪适逢回来,拼命拉哥哥回屋后,又急急忙忙出来和艾登及其司机道歉,说明自己家最近过得不太好,但欠得租金是记得的,一定回付,相信一切都会好其来。而艾登和司机不耐烦他的解释,恼火着开车离去。
几天之后一个有雨的天气,哈姆迪一路泥泞,亲自登门向艾登道歉,打算先赔了打碎的玻璃钱。尽管气温偏低,尽管艾登并不在会客屋里,哈姆迪还是自觉得把那双沾满泥巴的鞋留在了屋外,光脚丫子走了进去。艾登过来见他时,先看到了那双鞋,镜头也大大得给了它一个特写。当得知玻璃170元时,哈姆迪感到难以置信,并被艾登冷漠地告知以后找管家谈这些事,别来找他。哈姆迪还时抓住时机恳请艾登只要给他时间,一定会把所有的付清,希望不要把他们一家赶出出租屋去。
又隔几日,哈姆迪带着侄儿再次登门请求原谅,希望艾登让孩子亲吻他的手臂后,原谅了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小孩晕厥倒地。
艾登妻子哈尼尔夜里拜访哈姆迪,在哈姆迪家见到了他写数学作业的侄儿和略有些痴呆的母亲。矫情的母亲要哈姆迪把医生叫到家里来才肯看病,哈姆迪顺从应承。然后和哈尼尔谈起他困境的原因:哥哥伊斯梅尔因为刺伤骚扰妻子的人而坐了六个月的监狱,出来后失去工作,颓废不堪,整日在外酗酒,家里的一切开销都由哈姆迪一个人支付。当哈尼尔拿出一大笔钱要送给他时,他惊讶着把钱往哈尼尔这边推,说为什么呢?这笔钱足够他买一幢房子。此刻伊斯梅尔推门而入,打断了他两的交流,他在哥哥的虎视眈眈下,借口给哥哥弄杯咖啡,给哈尼尔添点儿热水出了房间,任由哥哥把钱投进火里。
哈姆迪就是我们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一个缩影。他对家人的爱表现在平常的点点滴滴中。为了不让一家人居无定所,他几次三番卑微着恳求房东艾登宽限他;母亲痴呆矫情着,他顺从安抚她;哥哥颓废酗酒暴戾,他尽可能言语行为上让着他,替他尽孝抚幼;侄儿犯了错,他以父亲的身份带他去请求原谅。一个风雨飘摇的家有了他的支撑,租住房里才有了不灭的炉火和灯光。或许没有一个家人体恤他,但他愿意为这个家一路走下去,不求回报--------我们当中有多少人不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做着呢?
哈姆迪和艾登,来自贫富不同的两个阶层,对家的态度截然不同。
忽然想起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
哈姆迪处在需求层次的最低端,连买一辆摩托自行车都暂时无法实现,所以他顾不得去追求别的更体面的东西吧?但艾登说“这不是钱的问题,贫穷一直都在。三颗橄榄也能摆盘摆得很好看,也能在袋子里保存完好。”所以哈姆迪家院子杂草丛生,房屋破烂,还有女人住,这都是不应该的。他认为只有对群体做出模范,干净,一尘不染。只有有了模范,人们才有信仰,特别在乡下。他这些认识,只能说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古人说安居乐业,哈姆迪真的是没有精力面面俱到的。
艾登可以说站在了层次理论的顶端,在实现自我的过程里,他忘了怎样去打理婚姻,怎样去爱护亲情。在冰天雪地里,在万籁枯寂里陷入沉思,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们疲于奔命,做出好似大有可为的假象,每天早上都有很大绝妙的想法,整天却都无所事事。”
但无论走到人生的哪个层次,大家都不要忘了爱,只有爱着,我们才会在春天来临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