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利用简简单单七个板块就可以拼出成千上百种图形。同样,任何一节精彩的课堂,也是由一个个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就如同七巧板那简洁的板块,教学目标的达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皆通过具体的环节来实施。因此,巧设环节就成为关键,它体现了教师的理念与实践能力。
(1)在环节中分层体现教学目标
一位老师在上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时,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道理,进一步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深入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2、在游戏中了解并尝试使用推理的学习方法。目标设置得当。为了达成以上目标,他将教学分为8个环节:环节1“说区别”,呈现6道除法算式,其中有余数的3道。学生观察后很快将其分类。教师追问:为什么把这3道归为一类,你能说出区别吗?(环节目标: 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道理);环节2:“写商和余数”,计算刚才3道有余数的算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么算的。(环节目标: 进一步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环节3“我来抢答”出示几道缺被除数或除数、或商或余数的算式,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环节目标:深入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环节4到环节8“青蛙跳水”、“猴子抢桃”、“刨根问底”、“数珠子”、“划船过河”则是闯关游戏(环节目标:了解并尝试使用推理的学习方法)。如此巧妙设计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轻松的把教学目标分解在每个环节里,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无比。
(2)在环节中进行师生、生生有效互动
以往的教学普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接受学习方式占主导,很少学生质疑提问,更少有学生与学生合作互动。新课程打破了这一局面,大量的小组合作活动、小组交流将课堂变得热闹非凡,部分教师由此以为自己的课堂就非常成功了,真的如此吗?其实并非热闹就好,关键在于是否有效。有效的环节互动应该由提出问题来引领、思考交流为途径、解决问题为目标。提问可以由老师精心设计,也可以由老师鼓励学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人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部分学生已经通过预习提前学会了计算方式。我特意问道:既然同学们已经知道怎么算了,那我们这节课是否就可以结束了呢?学生愣了片刻后,纷纷发言:老师,我们还要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什么这样计算?学习计算公式后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里面包含了什么思想方法?如此一来,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就跟着学生的每个问题顺利 展开。有了问题后,如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探索交流,需要明确要求。以这节课为例, 我给了下面4个合作要求:1、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什么图形?2、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来剪可以顺利转化?3、转化后的图形各部分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4、尝试解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由于有了明确要求,小组合作生生互动进行得十分顺利,最后很好的解决了问题,圆满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