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中国公务员招录历史上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批刚出校门的年轻人通过第一次公开面向社会的招干考试进入税务机关。本书就是反映他们刚刚步入社会的工作与生活。
八十年代适逢中国社会大转型,这些年轻人也同步开始他们的人生转型。他们在与包括纳税人在内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同仁之间彼此的合作与竞争中,在与工商,公安,铁道,军队等等其他机关团体的工作合作与矛盾冲突中,逐步成长。八十年代初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热点,如录像热,港片日剧热,诗社热,舞会热,武术热,神医热,严打等等,都成为他们成长的背景。
本书着重塑造了袁雨潇这样一个性格传统内敛,无争竞心,善良忠厚,书生意气,甚至有些懦弱与迂腐的人物形象,他带着那个年代的教育给予他的规训感与纯正癖,进入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在工作生活友情和爱情诸方面,左支右绌,处处失意,独自徘徊求索于自己的人生小径。而八十年代的中国,也是带着她传统的性格,负着她历史的包袱,进入光怪陆离的世界,步履维艰,在不同道路之间逡巡。本书试图以男主角的形象作一个隐喻。
本书情节采用复线并进的方式,一条线索是今日的袁雨潇处理一起房屋产权纠纷,另一条是八十年代的回忆,两线最终合二为一。
我一直比较信奉“文学即人学”这样一个信条,在这部作品中,倾情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塑造了袁雨潇,金道通,孟坚,凌嘉民,刘书诚,白逸夫等税干群像,而重点塑造了袁雨潇这个独特形象,且企望他成为一个典型人物。
作为男一号,袁雨潇绝非如何高大上,恰恰相反,他的独特,主要有二:一是孤独,二是被动。我不但对这个人物力图求真,同时也试图让他负荷一些象征意义。让他成为兼及现实性与寓言性两方面的人物形象。
袁雨潇本身的人设有:传统,内敛,温厚,善良,迂腐,懦弱,坚忍,坚韧,他的优点与缺点完全形成一个硬币的双面,难以分剖。这些特质,注定了他在现实中的孤独与被动。在属于他的人生“香径”,他只能坚持着自己的孤独而被动地 “徘徊”(本书原名《香径独徘徊》)。
从现实的一面说,袁雨潇以及他的伙伴们,首先是一个青春记忆,“八十年代新一辈”的青春记忆,作为改革开放的起点时代,不论年龄与身份,那个年代的人们全经过了一个社会大转折,一个兴奋躁动,充满了希望与期待,也充满了惶惑与犹疑的青春期。
如果暂时抛开这特殊的时代背景,在更广泛的现实意义上,袁雨潇也代表着刚从象牙塔出来,初涉职场和社会的人们,在人生最重要的,从学习到致用这个大转折中,如何蹒跚学步,如何历经摔打,慢慢历练与成长。
前面说过,袁雨潇这一形象,并不只限于现实意义,我企图将之作为一个隐喻,用以象征一个传统内敛的中国,如何从“象牙塔”——自己的传统中——初步踏入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个古老的国家也是孤独与被动的。她步履维艰地前行,总试图走最看得清的路,却总被迫走到新路上去,以为他人的路可以走,却发现最终只能走自己的“香径”,路径是不可复制的。
这个现实与寓言之间的联结点在哪里?联结点就是在同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在一个让我们难忘的年代——八十年代。
这个年代,本书的主人公及他的同侪们,及这个国家,同步走到一个转折期——他们的人生转折期以及国家的历史转折期。历史转折是一个背景,人生转折是一个前台的出演。
处在这样一个转折作为背景,同时也成为自身道路的时空中,男主袁雨潇便身不由己地总是面临不停的选择:读大学与参加工作的选择,对情侣的选择,解决房产权方式的选择……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有些工作与生活中的小选择决定一时,有些人生中的方向性选择决定深远。或因这些选择,带来转折,或因一种转折,逼迫选择,选择与转折,常常不知谁因谁果。
中国亦然。
因而背景与前台,既相互服务,也互为镜象。形成现实与寓言不可割裂的关系。
这个现实与寓言之间的共同点在哪里?共同点就在于都是一种传统性格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传统左冲右突,左支右绌,究竟要坚持自己,保持初心,还是融入世界,共同前行,这是一个可能相伴我们终身的矛盾。
处于一个嬗变的时代,历史的转折必带来奇迹,而个人的人生与之同步转折,得以见证历史的奇迹,这是幸运。也许个人的选择只能决定个人的命运,但很多人有了同一个选择,那就带来历史的命运。
不仅仅只是袁雨潇身上体现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他生活圈中的同事同学朋友等,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依不同性格而未见如他之突显,有理想与现实在现象层面上平衡如金道通者,有始终走传统世俗化道路如凌嘉民者,也有含混不清多以现实对己而以理想对人如莫清者,个中成败,个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如果说莫清和金道通们作为袁雨潇成长的一种“环境”,侧重体现在人生转折的时候,不同人物会有不同表现及结果,是一种纵向参照的话,那么袁雨潇生活圈中的女性,则更多地表现他在现实断面上的每一个选择,这是一个横向的表现。如果说男性形象更多体现一种历史的理性的犹疑,女性形象则更多体现一种生命的感性的冲动,不论是传统的丁梦雅,或者新潮的倪莎,或者兼混的米兰,或者转型的于晓鹭,她们对袁雨潇的影响,既塑造着袁雨潇的各个侧面,也改变着他前行的轨迹。他们之间,不是以往那种一方对一方的景仰(如《红楼梦》),也不是一方对一方的拯救(如“五四”以来一些小说),而是一种互动。只是情节的表现上,为着袁雨潇人设的统一性,男主总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我的创作理念是偏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但书中也掺入了一些浪漫传奇色彩,如袁雨潇特异的嗅觉,它是联结情节的线索,也是推动情节的内力,更是现实与象征之间的媒介与纽带。
在我心中,八十年代既是我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代,也是我们共和国最美好的年代,现在看来,它还可能是与我同时代的人们一个共同的美好记忆与情结,因而,很久以来,我就一直想通过某种方式把这个记忆留下来,后来我选择了小说创作这个方式,并且写下了这本书。我一直骄傲地觉得,能经历八十年代,而且是在青春时期经历这个年代,我这一生比之前人,比之后代,都更为幸运。我因而人生知足。
谨以此书献给共和国以及我们最清纯的年代——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