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半个月,文艺接到谭总从大湾打来的电话,“不错哦!干得挺棒,达成预期目标。新的任务又来了,准备好了吗?”
“嘿嘿,您说呢,小本本已准备好。”文艺笑着回答。
“近期组织做了一些减员,但这并不是结束,只是开始。”谭总顿了顿,“我们达成业务目标,得用人去。前期我们让不合适的人下了车,现在我们得邀合适的人上车了。”
“也就是说,我们该开启招聘了。”文艺接着话。
“应该是,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奋斗。”谭总补充。
时隔很久,文艺逐渐体会到,志同道合是多么的重要。在单位、在家庭,在很多场景下,都很重要。
“那,招聘需求具体是?”
“硬件2个,软件2个,产品也看看,但可能不好找......对,也关注一下软件系统架构的岗位......”谭总细数着。
“那岗位JD是您发邮件给我吗?”文艺顺口一问。
“JD?工作描述?”谭总反问,“我这里没有。”
“啊?那......部门leader那里会有吗?”
“可能有吧,也有可能和我想的有差异。”
“那我怎么......”
“这就看你的了哦。”
又是一道难题么?嘿,还真考不到我。挂完电话,文艺就开始研究那几个岗位:先与各部门leader沟通,一方面了解部门整体用工情况,另一方面学习了解岗位相关知识;再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补充调整;最后,还是和谭总通了电话,复核自己对需求的理解。
“行啊,文艺,动作挺麻利,理解也很到位嘛!”
“那就开干!”文艺高兴。
殊不知,在入职的前几个月,文艺招聘的很多员工,在日后发展成为公司的核心骨干。
“你是如何面试这些求职者的呢?”谭总回到办公室,单独约聊文艺时问。
“想着你说的志同道合,对应着JD上的要求,”文艺比划着,“这都是知识技能或者经验方面的要求,算是硬指标吧!其实还有一些软指标,其实也就是我自己的一些理解。”
“自己理解?怎么说?”谭总好奇。
“咱们是创业公司,招聘的岗位都是开发工程师,需要员工踏实、肯定,而且积极主动性要高,学习能力强。”文艺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写着。
“咱们公司的leader都是技术出身的,对做事投入了极高的专注,但对管理人员,可能不是很懂。所以,如果我能找来一名积极主动性高、学习能力强的员工,势必会降低leader的管理成本,而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去规划部门工作、培养员工等,我想应该是很棒的事情。”文艺用心阐释,“如果求职者之前就职的公司,有和咱们行业和产品类似背景,业务模式也有类似背景,那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一定要有更深入的沟通和了解。”
“原来,你对岗位招聘的认识,不仅局限于用人方,还加入了自己独立思考的结论,俨然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模型,招聘模型。对,这就是对人的基本面的考察。”谭总夸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