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比赛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配速情况都会不太相同。假设已经设置好了适当的完赛目标和平均配速目标,下面就是每个阶段如何进行控制的细节。
第一阶段:起点到5公里
从发令枪响开始,比赛的热情氛围很容易把人点燃。肾上腺素会立刻引爆身体,跑出远超平时训练的速度。所以,对于刚开始起跑,不要急于摆脱人群加速甚至蛇行。即使配速略低于目标配速也没有太大关系,毕竟后面的路还长。
为了超过拥挤的人群在人流中穿梭是最消耗体力的,宁肯慢一点,沿着路边前进也比用力向前冲好。
基本上1、2公里后人群散开,此时可以略略加速,把速度逐渐提高到平均配速。
第二阶段:5公里到32公里
这个阶段是配速控制的主要阶段。尤其是在21公里前,需要尽力达到平均配速,甚至比平均配速快出5~10秒钟。但是仍然需要注意不要用力过猛。
如果能够在预期前半程完成时间内,冲过半程标识,基本上配速控制策略就已经成功一半。在半程之后,需要尽量跑在平均配速上。在不同的比赛中,这段距离是非常挑战的。
因为不同的海拔、坡度,使得保持同一配速所需要的体力能量也是完全不同的。注意身体的消耗,选择时机充能补水是这个阶段需要掌握的要点。
第三阶段:32公里到终点
大家都说真正的马拉松是从32公里才开始的。
此时身体能量已经基本消耗殆尽,体力和肌肉的疲惫程度也越来越重。对于普通大众跑者而言,超过32公里的距离是平时很少接触,也不容易体验的,但是比赛中却必须扛过去
如果前面两个阶段完成良好,那么接下来的距离就可以交给身体,让运动速度预期机制判断最好的配速,带动身体前进。无须刻意保留体力,或者拼命冲刺,只要前期的训练得当,最终安全完赛是不太会有问题的。
很多人会在32公里后掉配速,对于这个策略而言,只要上一阶段完成,掉配速是可以接受的。安全完赛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目标。
有些跑者希望在比赛中冲击自己的最好成绩,所以在这个阶段咬牙硬挺,这样无疑加大了运动伤害的风险。一定要听从身体信号的反馈,在这个阶段尤其如此。有时超过体能极限的奔跑,给身体造成的伤害事后难以弥补。
只有经历过足够多马拉松的距离,才能让身体有能力评估可以达到的最快速度。盲目地追求速度和成绩,很难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最优的跑步策略就是你的身体,运动速度预期机制需要跑步经验的培养。相信它,培养它,就能跑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