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拉寺
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洲”, 是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黄教寺院, 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位于拉萨北郊3千米处的色拉乌孜山下,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讲经说法之地。
该寺是1419年由宗喀巴的大弟子之一绛钦却杰·释迦益西在贵族的资助下修建的。后经历代增修扩建,才具有现在的规模。色拉寺的建筑密而不挤,杂而不乱,因地制宜,主体突出,体现了格鲁派大寺院的特色风格。
关于色拉寺寺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该寺在奠基兴建时下了一场较猛的冰雹,冰雹藏语发音为“色拉”,故该寺建成后取名为“色拉寺”,意为“冰雹寺”;一说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故取名“色拉寺”,野蔷薇藏语发音也为“色拉”。
色拉寺内藏有大量的文物佛像、唐卡、经书、法器、供器等,极为珍贵。据《明史》记载:释迦益西在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从北京返藏时,皇帝御赐有“佛经、佛像、法杖、僧衣、绮帛、金银器”,其中有明成祖赐的《甘珠尔》(用朱砂刻印)108函(现有105函)和檀香木雕刻的十八罗汉、四大天王;这部经书是第一部藏文印刷佛经版本,在中国版本学的研究和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色拉寺当时为了能够保护好这些罗汉,对照着这些罗汉又重塑了十八个一模一样的泥罗汉后,将小巧的檀香木罗汉放在泥塑像里面。
在西藏人心目中,色拉寺最著名、最神圣的的就是吉札仓马头明王殿(达真拉康)里的“马头明王”塑像。马头明王是观世音菩萨化现的怒相护法神,是色拉寺杰扎仓主要保护神,也是传说中这座寺的起源,众多的朝佛者排队前往膜拜马头明王像,祈求他的保佑。在四层高吉札仓里面,进大殿直走,过一排小殿,走到最里面就可以朝拜“马头明王”。藏人会把头伸进一个小神龛里面,用头触及马头明王雕像的基座以得到加持!
作为拉萨三大寺庙之一,色拉寺可能不如哲蚌寺宏大多彩,但这里的辩经活动绝对是非常有特色的,我正是冲着辩经去的。
辩经,不是僧人的表演,是一种佛学知识的讨论,也可以说是喇嘛们的一种学习方式。色拉寺的僧人们每天有一次辨经活动。这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辩论,辩论者往往借助于各种手势来增强辩论的力度,他们或击掌催促对方尽快回答问题,或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佛的力量来战胜对方。
色拉寺的辩经活动早已声名在外,每天都会有僧人们活跃在辨经场上。看多了神佛菩萨、唐卡壁画,,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坐在辩经场边,看着僧人们形神并茂地辩经,那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我和朋友在院子里等到三点,僧人们三三两两的来了。这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子,地上铺满碎石,院子里有很多树,高原的阳光透过树枝洒在院子里,把院子弄得斑驳陆离的。喇嘛们有的站在树下,有的倚墙而立。
人越来越多,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起来。辩经开始了,他们有的是一对一的,有的是一个人对两三个人的。一方站立一方坐下,站立方时而挥手时而击掌时而挥动佛珠语速很快,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只是知道他们是在就佛经里的一些东西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非常专注认真,大声的辩论着,加上夸张、激烈的肢体动作,击掌、跺脚,根本不理会我的镜头。偶尔看到你在对他拍照,也只是看你一眼,就又投入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虽然语言不通,但就是喜欢这里的氛围,喜欢看僧人们在古树参天、碎石铺就的辩经场内为了一个话题而展开辩论的场景,喜欢这里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每一个表情。因为这难以言表的一举手一投足,因为这发自内心的专注与欢笑,因为这别处难见的激烈与热情。
色拉寺比起布宫和大昭寺来,游客明显少了许多,因此显得清净而祥和。寺院中其他的僧舍的经堂很幽静,有的甚至看不到一个人,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这种安心宁静,我只能听到我自己脚步声。
走在这样的小路上,气定神闲得去体会色拉寺的过往时光,也许百年以前,这里满园盛开着玫瑰,芳香扑鼻;也许百年以前,我曾经身着红衣,手持佛珠,大声的在这里诵经。
色拉寺现有许多房子已经闲置或者废弃,估计全盛时期,将是全部利用的。殿外的空地上,因是依山而下,间或有一、二巨石,上面便刻上佛像、经文,并且涂上颜色。
依山面河,绿树掩映,高耸的金顶在蓝天的映托下奕奕生辉,光彩夺目。
依山而建的色拉寺,显得有些孤寂,巷子里传来隐约的诵经声,拐角处偶尔出现的喇嘛,会向你投来善意的一笑。阳光透过寺院高墙的缝隙,把影子投射在地上,异常温暖。
你来过我的世界,什么都没留下,什么都未带走。红白相间的外墙砖。蓝天树枝红墙,随便一角都是一个画。我们有时候或许只是少了一双发现美得眼睛。
在西藏,天蓝的很纯净,云也很白,像极了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