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眼朦胧中,窗外传来一阵持久响亮的鞭炮声,我猜想不岀,这又是哪家在距屋后百来米的宗祠摆喜酒,马上过年了,那些结婚做寿的喜酒红事都会接连不断请到宗祠内隆重举行,村人一般习惯称宗祠为祠堂或大厅。
家乡汝城素有“中国古祠堂之乡”的美誉,七百多座古祠堂分列在县域各处,村里的祠堂就是其中之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它和汝城大多数祠堂一样,古朴典雅,雄浑大方,气势恢宏,豪放粗犷!祠堂矗立在村子中央,在我们心中,它是神圣的殿堂,守护着族人上千年。
大门两侧,挂着一幅楹联,上书:高山列锦屏天宝物华气象维新光武德,桂水环玉带地灵人杰山河依旧绍文贞。这是对高桂村宋氏族人历史人文最真实的写照。我曾阅览村里族谱,整整八大卷,里面详载汝城宋氏起源历史,从唐朝名相宋璟任义昌(今汝城)令起,留下次子宋成定居汝城,繁衍生息至今子孙后代,代代昌荣繁盛。
走进厅内,犹如走进一本族谱,让人细细地品读,大小不一的石碑嵌在墙壁内,仔细辨认依稀可读出“大明成化”、“大清康熙”、“大清光绪”、“民国元年”等历史的印记,尚有许多字迹残缺不全模糊不清的石碑难以辨认,询问前辈老者,或是由特殊时期的某些运动人为打砸所致。一连串辨读碑上古文记事,家族的历代荣光佚事刻石旌表,用以教育后代,读着想着仿佛回到了久远的过去。
大厅内,祖宗牌位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上位,一年四季供奉着香火。大厅上方,悬挂着一些牌匾,彰示着先祖的荣耀。最里侧,大红“囍”字挂在正中,新郎新娘将在这举行中式婚礼,拜天地。之后,大厅内摆开几十桌酒席,主人家盛情邀请来的宾客亲朋,一起大块吃肉,高兴喝酒,个个欢天喜地。
当然,有红喜事也有白喜事,那又是另一番悲伤景象,祠堂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逝去的人如非正常离去或是身前有光荣事迹,是没有资格在祠堂祭奠的,在这欢欢喜喜过大年之际,其它的委实不便过多赘述。我儿时最盼望着的事,就是不管红白喜事,都能吃上许多平时难得一见的美食,特别是大鱼大肉。主人亲朋家属不是为婚庆做寿忙得不亦乐乎,就是因亲人去世哭得悲天呛地,可我们一帮嘴馋的小毛孩子,哪管得了那么多,抢饮料喝夺鸡蛋吃一点形象也没有,不用多说,回家去了又是一顿数落责骂。
喜宴结束时,桌上杯盘狼藉,但却是儿时我们的欢乐之际。争相从桌上捡拾吃剩下的饮料糖果,甚至于烟酒也不拉下。祠堂里留下收拾碗筷的人也不介意,笑看我们风卷残云般乱搞乱抢。
那时候的喜宴,家族内叔伯婶娘,兄弟姐妹在家的都要献上一份力,在祠堂内帮忙招呼远方来的宾客、帮忙置办酒席买食材酒水、也帮忙洗菜刷碗清场搞卫生等等。甚至有人在外地工作的也急匆匆请假赶回来,生怕错过了献财献力的机会,被族人数落不知礼节。家族内轮着每户办酒席,都是其他人不管多忙都要腾出时间来义务帮忙。这种族内互帮互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团结精神,一直延绵传承至今,族内长辈往往威望崇高,安排起事来面面俱到又雷厉风行。
祠堂坐落村中心,也是村里的灵魂之所。千百年来,它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祠堂外有围墙,围墙一圈出口处即是朝门,朝门左右各有一小拱门供出入。左门楣上书“孝悌”右门楣上书“礼义”,远远的便可瞧见,昭示族人知礼守义、孝亲悌友是家风也是族规。
平素村内老辈长者闲暇之余便搬个小凳子坐于祠堂朝门内,聊天话家常。儿孙辈的孩子常常踉跄着走在身后,爬上朝门石狮子上抚摸玩耍,咿咿呀呀不知和石狮子在嘀咕什么话。
数年前,村里的祠堂被市文物局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它既是活的文物化石,也是村里族人心中尊崇礼拜的神圣之地,村人敬天法祖举行隆重仪式均会设在这个庄严神圣的所在。
时代在变化,许多古老繁杂的礼仪都被渐渐地忘却遗弃,但是在所有族人的心里,祠堂礼敬先祖的礼仪从来都是隆重又认真的。